二人共读道旁碑,一敏一钝天赋之。
敏者过目跃骑去,钝者停鞭方凝思。
哀哉德祖丹颈祸,伏于伯喈黄绢辞。
古人服善有公是,回也知十赐知二。
圣师笑曰女弗如,未闻端木惎颜氏。
呜呼向使颜氏逢若人,未知何地堪容身。
二人共读道旁碑,一敏一钝天赋之。
敏者过目跃骑去,钝者停鞭方凝思。
哀哉德祖丹颈祸,伏于伯喈黄绢辞。
古人服善有公是,回也知十赐知二。
圣师笑曰女弗如,未闻端木惎颜氏。
呜呼向使颜氏逢若人,未知何地堪容身。
这首诗描绘了两个人在道旁共读碑文的场景,一个敏捷,一个迟钝,反映出人们接受信息和知识的差异。其中“哀哉德祖丹颈祸”一句,通过古人服善公的故事,表达了对过去圣贤之德的怀念,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当时道德沦丧的忧虑。而“未闻端木惎颜氏”则是用历史典故来强调颜回的高标准和难以寻觅。整首诗语言流畅,意蕴深远,既有对古代圣贤的追怀,也有对现实不满和对理想人物渴望的表达。
诗中还融入了对“知人”、“识才”的期待,以及对于能够欣赏、包容这种理想人物的困难。最后一句“呜呼向使颜氏逢若人,未知何地堪容身”则是诗人对于能否遇见这样的人物,而他们又将在何处找到立足之地的一种迷茫和无奈。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文学艺术的驾驭,还通过描绘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的交织,展现了宋代士大夫阶层对于理想人格和社会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