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塔影连青汉,天半铃声度飞雁。
朝散灵花世界香,夜悬灯火星河烂。
此僧年少著袈裟,手持木杖口楞伽。
身寄空门如槁木,心将秋水植莲花。
两峰宴坐谈空寂,何事家山动遥忆。
定里啼乌返哺声,别时春草忘忧色。
学道由来不顾乡,道成应复念高堂。
衲衣暂借斑斓舞,寿酒唯倾般若汤。
清风溪上回轻舸,红叶吹霜向人堕。
愿结三生石上期,只恐他生复无我。
此别悠悠几日逢,回风暮雨送行踪。
孤云野鹤悠悠去,目断金鳌一片峰。
西峰塔影连青汉,天半铃声度飞雁。
朝散灵花世界香,夜悬灯火星河烂。
此僧年少著袈裟,手持木杖口楞伽。
身寄空门如槁木,心将秋水植莲花。
两峰宴坐谈空寂,何事家山动遥忆。
定里啼乌返哺声,别时春草忘忧色。
学道由来不顾乡,道成应复念高堂。
衲衣暂借斑斓舞,寿酒唯倾般若汤。
清风溪上回轻舸,红叶吹霜向人堕。
愿结三生石上期,只恐他生复无我。
此别悠悠几日逢,回风暮雨送行踪。
孤云野鹤悠悠去,目断金鳌一片峰。
这首明代诗人王恭的《送释大冶归省还西塔兰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禅意的画面。首句“西峰塔影连青汉”以壮丽的景象开篇,塔影倒映在青天之上,展现出山寺的崇高与神秘。接下来,“天半铃声度飞雁”通过天边的铃声和飞翔的大雁,传递出僧人的修行生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朝散灵花世界香,夜悬灯火星河烂”两句,描绘了僧人日常生活的清新与宁静,白天灵花飘香,夜晚灯火阑珊,如同星河灿烂。诗人接着刻画了年轻僧人的形象:“此僧年少著袈裟,手持木杖口楞伽”,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僧人的年轻与修行的专注。
“身寄空门如槁木,心将秋水植莲花”运用比喻,表达僧人虽身在空门,心境却如静止的枯木与盛开的莲花,寓意内心的清明与智慧。后文“两峰宴坐谈空寂”写僧人与友人对坐深谈,超脱尘世的喧嚣。
“何事家山动遥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然而“定里啼乌返哺声,别时春草忘忧色”又暗示了僧人已能超脱世俗的离愁。最后,诗人祝愿僧人学道有成,不忘亲情,但又提醒他修行的不易:“衲衣暂借斑斓舞,寿酒唯倾般若汤”。
全诗以送别为线索,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僧人与世俗的微妙关系,以及对修行与情感的深刻理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艳阳不到青山,古阴冷翠成秋苑。
吴娃点黛,江妃拥髻,空濛遮断。
树密藏溪,草深迷市,峭云一片。
二十年旧梦,轻鸥素约,霜丝乱、朱颜变。
龙吻春霏玉溅。
煮银瓶、羊肠车转。
临泉照影,清寒沁骨,客尘都浣。
鸿渐重来,夜深华表,露零鹤怨。
把闲愁换与,楼前晚色,棹沧波远。
有人独立空山,翠髯未觉霜颜老。
新香秀粒,浓光绿浸,千年春小。
布影参旗,障空云盖,沈沈秋晓。
驷苍虬万里,笙吹凤女,骖飞乘、天风袅。
般巧。
霜斤不到。
汉游仙、相从最早。
皴鳞细雨,层阴藏月,朱弦古调。
问讯东桥,故人南岭,倚天长啸。
待凌霄谢了,山深岁晚,素心才表。
夜分溪馆渔灯,巷声乍寂西风定。
河桥径远,玉箫吹断,霜丝舞影。
薄絮秋云,澹蛾山色,宦情归兴。
怕烟江渡后,桃花又泛,宫沟上、春流紧。
新句欲题还省。
透香煤、重牒误隐。
西园已负,林亭移酒,松泉荐茗。
携手同归处,玉奴唤、绿窗春近。
想骄骢、又踏西湖,二十四番花信。
望中璇海波新,泛槎又匝银河转。
金风细袅,龙枝声奏,钧箫秋远。
南极飞仙,夜来催驾,祥光重见,紫霄承露掌,瑶池荫密,蟠桃秀、螽莲绽。
新栋晴翚凌汉。
半凉生、兰檠书卷。
绣裳五色,昆台十二,香深帘卷。
花萼楼高处,连清晓、千秋传宴。
赐长生玉字,鸾回凤舞,下蓬莱殿。
望春楼外沧波,旧年照眼青铜镜。
炼成宝月,飞来天上,银河流影。
绀玉钩帘处,横犀尘、天香分鼎。
记殷云殿锁,裁花翦露,曲江畔、春风劲。
槐省。
红尘昼静,午朝回、吟生晚兴。
春霖绣笔,莺边清晓,金狨旋整。
阆苑芝仙貌,生绡对、绿窗深景。
弄琼英数点,宫梅信早,占年光永。
几番时事重论,座中共惜斜阳下。
今朝翦柳,东风送客,功名近也。
约住飞花,暂听留燕,更攀情语。
问千牙过阙,一封入奏,忠孝事、都应写。
闻道兰台清暇。
载鸱夷、烟江一舸。
贞元旧曲,如今谁听,惟公和寡。
儿骑空迎,舜瞳回盼,玉阶前借。
便急回暖律,天边海上,正春寒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