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端溪好,疑应为土风。
彼人非博识,此语未为公。
野客虽云美,才华恐未同。
濡毫滋墨外,文涣亦徒空。
闻道端溪好,疑应为土风。
彼人非博识,此语未为公。
野客虽云美,才华恐未同。
濡毫滋墨外,文涣亦徒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廌所作,名为《和次仲砚诗》。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婉转表达个人才华与他人不同之感的诗句。
“闻道端溪好,疑应为土风。”这里作者对端溪(地名)的美誉表示怀疑,认为可能是因为那里的土风(地方习俗或特色)所致。"彼人非博识,此语未为公"表明作者不认同这种评价,并暗示对方缺乏广博的知识和深入的理解。
接下来的“野客虽云美,才华恐未同”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才华与他人的不同之处。这里的“野客”可能指代某个或一些人,他们虽然赞扬端溪,但作者认为自己与他们在文学才华上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最后两句,“濡毫滋墨外,文涣亦徒空”,则是在说到写作时的态度和效果。这里“濡毫滋墨”形容笔触生动,墨香浓郁,但即便如此,在作者看来,即使在这种状态下书写出的文章,也可能因为才华不同而显得空洞无物。
总体来说,这首诗是一种自信与谦逊并存的表达,既展示了诗人对自己文学才能的肯定,也表现出了对于外界评价的警觉和挑剔。
制就寒衣谁与将,长缝短线牵人肠。
寸丝极于寸心苦,借问傍人同寄与。
封裹频开仍覆视,一片慇勤心万里。
江南十月寒不禁,况我良人在辽水。
天寒雨雪阴山道,去日行装岂完好。
今将血泪与寒衣,寄向天涯何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