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笑无为子,游山学古人。
康庐不能住,骑马入红尘。
我笑无为子,游山学古人。
康庐不能住,骑马入红尘。
这首诗以一种幽默而略带讽刺的口吻,描绘了一位名为“无为子”的人物形象。他似乎对传统的隐逸生活有所不满,选择了一种与常人不同的生活方式。诗中通过“我笑无为子”开篇,直接点明了对这位人物的态度,既包含了一丝戏谑,也暗示了对其行为的不解或批评。
“游山学古人”,表明无为子试图通过模仿古代隐士的生活方式来寻求精神上的满足或解脱。然而,“康庐不能住”,这句话暗示了即使在著名的庐山(康庐)这样的自然美景中,他也无法真正安顿下来,享受隐居的乐趣。这可能是因为内心深处对世俗生活的渴望,或者是对传统隐逸观念的质疑和挑战。
最后,“骑马入红尘”,则是一个鲜明的转折,展现了无为子最终选择了融入世俗社会,放弃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他对传统观念的反叛,也可能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妥协或适应。整首诗通过这一系列的行为变化,探讨了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以及个体在面对传统与现代、自然与社会的选择时所面临的困境。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运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通过无为子的行为变化,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选择、理想与现实关系的深刻思考。同时,诗中的对话形式和直接的表达方式,使得情感更加直白,易于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海南海北梦不到,会合乃非人力能。
地褊未堪长袖舞,夜寒空对短檠灯。
相看鬓发时窥镜,曾共诗书更曲肱。
作个生涯终未是,故山松长到天藤。
山静烟沈,岸空潮落。晴天万里,飞鸿南渡。
冉冉黄花,翠翘金钿,还是倚风凝露。
岁岁青门饮,尽龙山、高阳俦侣。
旧赏成空,回首旧游,人在何处。
此际谁怜萍泛,空自感光阴,暗伤羁旅。
醉里悲歌,夜深惊梦,无奈觉来情绪。孤馆昏还晓。
厌时闻、南楼钟鼓。泪眼临风,肠断望中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