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门迢递雁门东,百二河山紫气中。
一自单于称保塞,边城弦管识春风。
蓟门迢递雁门东,百二河山紫气中。
一自单于称保塞,边城弦管识春风。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与历史的沧桑变迁。首句“蓟门迢递雁门东,百二河山紫气中”以辽阔的地理背景开篇,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遥远而神秘的边疆世界。这里的“迢递”形容距离之远,“雁门东”点明方位,而“百二河山”则用夸张的手法形容边疆地区的壮丽与险峻。“紫气中”则暗示了一种神秘而又庄严的气息,仿佛这片土地上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未解之谜。
接下来的“一自单于称保塞,边城弦管识春风”,则将视角转向了历史的长河。这里提到的“单于”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首领称号,此处指代的是历史上对边疆的威胁或冲突。诗人通过“称保塞”这一动词,形象地描绘了边疆从战乱到和平的转变过程。同时,“边城弦管识春风”一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边城以生命,通过“识春风”这一细节,展现了边疆地区在和平时期的生活景象,弦管之声与春风相映成趣,象征着边疆人民在和平环境下享受生活的美好。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既展现了边疆的自然风光之美,又深刻揭示了历史变迁对边疆人民生活的影响,以及和平对于边疆社会的重要性。诗人于慎行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人文的关怀。
自昔悲羁旅,局促讵非迷。
丈夫志四方,高楼岂荆扉。
昭旷苟在怀,凭运与委蛇。
岭海何必恶,四时有丹荑。
我来一甲子,即事多所怡。
华馆绝尘鞅,水木澹幽姿。
好鸟时一鸣,静蕴流天机。
纵心八极外,蛰心在几微。
历览千古书,此理不吾欺。
被服诚无斁,真赏欣自如。
持此以永念,可用忘栖迟。
自非高堂恋,鹿门乃在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