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劝学非迂阔,纵有孙吴可奈何。
实异处堂安燕雀,虚言梁海有鼋鼍。
枢衡并拥慈元殿,柴市遥闻正气歌。
千古兴亡问穷海,几时还见不扬波。
舟中劝学非迂阔,纵有孙吴可奈何。
实异处堂安燕雀,虚言梁海有鼋鼍。
枢衡并拥慈元殿,柴市遥闻正气歌。
千古兴亡问穷海,几时还见不扬波。
这首诗《厓门吊古(其二)》由明末清初诗人陈子升所作,通过对历史遗迹的追忆与感慨,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观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首句“舟中劝学非迂阔”,开篇即以舟中劝学为引,暗含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学问价值的肯定,同时也暗示了学习的重要性,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不应放弃追求知识与智慧。
“纵有孙吴可奈何”一句,借用了古代军事家孙武和吴起的名字,表达了即使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与策略,面对复杂多变的历史进程,也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强调了历史的不可逆性和复杂性。
“实异处堂安燕雀,虚言梁海有鼋鼍”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历史上的统治者比作处于高堂之上的燕雀,虽看似安全,但实际却可能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所颠覆;而将敌人比作潜藏于深海中的鼋鼍,形象地描绘出敌人的狡猾与难以捉摸。这两句深刻揭示了权力与威胁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历史进程中局势的瞬息万变。
“枢衡并拥慈元殿,柴市遥闻正气歌”描绘了权力中心的景象,同时引用了岳飞《满江红》中的“正气歌”,象征着正义与勇气,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
“千古兴亡问穷海,几时还见不扬波”结尾两句,将目光投向遥远的未来,提出了对历史兴衰更替的深思,以及对和平稳定的渴望。诗人通过这一问,表达了对历史教训的反思,以及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愿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遗迹的吊唁与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国家命运和人类未来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