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枪归,铁枪归兮人不归。
枪本经历手中物,用以杀贼如点笔。
关索岭云接烽烟,狆苗蚁集盈万千。
死守粮台誓报国,挺枪一呼率众先。
相距七昼夜,杀伤互枕藉。
力尽无援兵,慷慨气不下。
回顾残卒有几人,木石又戕我同寅。
可怜孑立难转斗,掷枪付仆甘殒身。
仆负此枪报大府,悬赏求尸幸未腐。
僵卧山坳深堑中,尚握空拳髯奋怒。
寂寞城南武侯祠,一棺谁奠酒一卮。
谁何记室今安之,有子间关冒锋镝。
见枪大恸几欲绝,八千里路枪同挈。
六月归舟抵汉塘,铁枪红缨风飘扬。呜呼!
柩归枪亦归,枪归谁云人不归。
铁枪归,铁枪归兮人不归。
枪本经历手中物,用以杀贼如点笔。
关索岭云接烽烟,狆苗蚁集盈万千。
死守粮台誓报国,挺枪一呼率众先。
相距七昼夜,杀伤互枕藉。
力尽无援兵,慷慨气不下。
回顾残卒有几人,木石又戕我同寅。
可怜孑立难转斗,掷枪付仆甘殒身。
仆负此枪报大府,悬赏求尸幸未腐。
僵卧山坳深堑中,尚握空拳髯奋怒。
寂寞城南武侯祠,一棺谁奠酒一卮。
谁何记室今安之,有子间关冒锋镝。
见枪大恸几欲绝,八千里路枪同挈。
六月归舟抵汉塘,铁枪红缨风飘扬。呜呼!
柩归枪亦归,枪归谁云人不归。
这首清代胡正基的《铁枪歌》以铁枪为线索,描绘了一位英勇抗敌的士兵形象。诗的开篇“铁枪归,人不归”就奠定了悲壮的基调,表达了战死沙场的士兵未能返回家园的哀痛。接着,诗人通过“枪本经历手中物,用以杀贼如点笔”来赞美士兵的武器不仅是战斗工具,更是他书写忠诚与勇气的笔。
“关索岭云接烽烟”和“狆苗蚁集盈万千”展现了激烈的战斗场景,士兵誓死守卫粮台,即使面对重重困难,也毫不退缩。“力尽无援兵,慷慨气不下”刻画了士兵在孤立无援时的坚韧精神。最后,“枪归谁云人不归”再次强调了牺牲的主题,枪虽回,但人已逝。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铁枪这一具体物象,展现了古代士兵的英勇与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观树如观民,岂不试故艺。
勋曹庭中松,植难果谁厉。
公为百年谋,乃徇一朝计。
知乎向来非,勤搔动浮柢。
揠苗信轲书,免归僮仆戾。
元气天地间,万木未尝敝。
吾心有妙机,到此深造诣。
况当春雨时,点点荷嘉惠。
一培一灌之,缓急在调剂。
新梢隐孤高,短叶露修丽。
虽无虬龙姿,白日弄阴翳。
主人退自公,往往成小憩。
奇哉拔地材,卓尔倚天势。
作诗告方来,植也自兹岁。
桃李正芳华,何心较坚脆。
请公看岁寒,雪馀晚峰霁。
朝言天下士,乃作西江行。
把酒酹岐路,清风引双旌。
尊前即万里,动我淮阳情。
淮阳岂可薄,所志在汉庭。
君去江湖重,君留江湖轻。
君行何所挟,岱岳云英英。
远浮洞庭白,高点匡庐青。
谁知造化意,藉此方经营。
归欤作霖雨,四海多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