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栖宝地,挟册读株林。
故僧皆寂寞,多树更幽深。
亭午闻铙韵,斜阳倒壑阴。
坐久增凄恻,山头鸟碎今。
昔年栖宝地,挟册读株林。
故僧皆寂寞,多树更幽深。
亭午闻铙韵,斜阳倒壑阴。
坐久增凄恻,山头鸟碎今。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大觉庵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静谧与深邃的氛围。首句“昔年栖宝地”,仿佛在追忆往昔,那片被珍视的土地,暗示着大觉庵的历史与庄严。接着,“挟册读株林”则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在自然中寻求智慧的意境。
“故僧皆寂寞,多树更幽深。”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环境的宁静与深邃,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僧人们或许已不在,但树木依旧茂盛,为庵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沉思的空间。
“亭午闻铙韵,斜阳倒壑阴。”中午时分,寺庙中的音乐声传来,与斜阳映照下的山谷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这里的“铙韵”不仅指音乐,也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而“斜阳倒壑阴”则描绘出夕阳西下,光线在山谷中投射出的光影交错,营造出一种既温暖又略带忧郁的氛围。
最后,“坐久增凄恻,山头鸟碎今。”长时间的静坐让诗人内心产生了复杂的情感,或许是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或许是对于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思。而“山头鸟碎今”这一句,以鸟鸣作为结束,既呼应了开头的自然景象,也寓意着生命的短暂与美好。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大觉庵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时间和生命深刻的思考与感悟,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而深沉。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同宴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
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脆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南国雨初润,西风水微波。
持酒欲劝君,奈此道阻何。
天地自久长,日月良蹉跎。
志士惜少年,用意矢靡他。
岂无文字功,百代名不磨。
胡然朝揽镜,夜起瞻星河。
思妇视贞操,骄人视劳歌。
曾微强饭书,覆出为诋诃。
永怀姑射神,尸居养天和。
下视尘冥冥,鸿鹄谢网罗。
身将世谁亲,得孰与丧多。
请君以尊生,我亦以养痾。
把酒西湖,花月三年,不见家山。
想荆州座上,消磨岁月,唐风集里,收卷波澜。
鹤邑朝帆,鲈乡夕棹,来往菰蒲何处间。
应思我,似骑驴杜甫,长在长安。相逢依旧开颜。
听玉屑霏霏当暑寒。
笑髯生如许,尚夸年少,心忙未了,浪说身闲。
尘梦无凭,菟裘堪老,付子声名吾欲还。
斜阳外,把平生心事,同倚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