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来对雪常梳发,镜里何缘得上头。
岂为作诗真太苦,或因谋国有深忧。
官叨七品谁言贵,年过三旬未识愁。
莫是家庭元有种,人言今日可凭不。
晓来对雪常梳发,镜里何缘得上头。
岂为作诗真太苦,或因谋国有深忧。
官叨七品谁言贵,年过三旬未识愁。
莫是家庭元有种,人言今日可凭不。
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诗人面对白发生长的感慨与思考。首句“晓来对雪常梳发,镜里何缘得上头”运用比喻手法,将早晨的雪花比作白发,形象地展现了岁月的无情与生命的流逝。诗人对着镜子梳理头发时,惊讶于为何白发会出现在自己头上,这不仅是对时间飞逝的感叹,也是对生命状态变化的自我反思。
接下来的“岂为作诗真太苦,或因谋国有深忧”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创作和国家事务的投入可能带来的身心压力的思考。他似乎在质疑,是否因为追求文学创作的极致,或是忧虑国家大事,才使得自己如此疲惫不堪。这种对个人生活与社会责任的平衡的探讨,体现了诗人深刻的人文关怀。
“官叨七品谁言贵,年过三旬未识愁”则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地位和个人情感的复杂看法。他自嘲于身为七品小官,却并未感受到通常意义上的“贵”,同时强调自己虽已年过三旬,但仍未经历真正的忧愁。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实际上是对传统价值观的一种反讽,同时也流露出对真正幸福生活的渴望。
最后,“莫是家庭元有种,人言今日可凭不”一句,以疑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家庭传承与个人命运的思考。他似乎在询问,是否家庭中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神秘的力量,使得自己能够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一句不仅深化了对个人身份与归属感的探索,也暗示了对家族血脉延续的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创作、社会角色以及家庭传承等多重主题的深入探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一窝云髻晚来妆。薄罗裳。藕丝香。
短笛惺忪、吹梦落横塘。
柔橹无声鸥不语,人静也,月昏黄。
露华如水浸蓬窗。钓竿凉。响渔榔。
怕煞销魂、芦荻满秋江。
旧约休忘潮信准,风又起,客思乡。
种出空山。更铅华洗尽,别破花关。
灵根近移深院,称此悠闲。
况又芳馨竟体,供瓷斗、格外清妍。
孤高问谁似,野菊疏梅,伯仲之间。
护兰情脉脉,问灵韵去后,几度凄然。
从今得意,合教相对忘言。
未许蓬蒿甘老,伴佳人、暗与流连。
盈盈小窗畔,瘦影如侬,越地相怜。
一树丹枫掩映,盈条橘蠹,碧茧双连。
拾去暗藏,金合羽化翩跹。
粉糁糁、徐开金翅,风拂拂、渐褪香绵。晚霜天。
齐纨已弃,无计留仙。飘然。
风流谁拟,吴娃十五,学舞楼前。
疏柳闲花,春光应结再生缘。
恋痴情、青陵冢上,添诗思、黄菊篱边。
最堪怜,悲秋人瘦,梦破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