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主深恩恤老臣,赐归先渡白河滨。
御营昼日承三接,驿路飙风共四人。
满地寒芜行雉兔,谁家荒冢伏麒麟。
山僧颇解空王法,延客焚香话六尘。
圣主深恩恤老臣,赐归先渡白河滨。
御营昼日承三接,驿路飙风共四人。
满地寒芜行雉兔,谁家荒冢伏麒麟。
山僧颇解空王法,延客焚香话六尘。
此诗由明代诗人杨士奇所作,名为《驻跸峪口少师蹇公少保金公尚书胡公及予奉旨先归道中风寒小憩洪胜寺》。诗中描绘了在归途中,圣主对老臣的深切关怀与恩泽,以及沿途所见的自然景象和人文遗迹。
首句“圣主深恩恤老臣”,开篇即点明主旨,圣上对老臣的深厚恩情与体恤之情。接着“赐归先渡白河滨”一句,描述了老臣们被允许先渡过白河返回的情景,体现了圣主的宽厚与仁慈。
“御营昼日承三接,驿路飙风共四人”两句,通过对比御营与驿路的环境,展现了老臣们归途中的不同感受。御营中可能有更多的人陪伴与照顾,而驿路上则只有四人同行,突出了旅途的孤独与简朴。
“满地寒芜行雉兔,谁家荒冢伏麒麟”描绘了归途中的自然景色,满地的寒芜与偶尔出没的雉兔,以及荒冢中静卧的麒麟雕像,构成了一幅充满历史感的画面。
最后,“山僧颇解空王法,延客焚香话六尘”两句,转而描写在洪胜寺的短暂停留。山僧通晓佛法,热情款待客人,焚香祈祷,谈论着世间万物(六尘),表达了对佛理的追求与对生活的感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归途中的情感变化与自然景观,同时也融入了对圣主恩德的感激与对佛教智慧的向往,是一首富有深意的旅途抒怀之作。
层台云外,阅古今、多少兴衰成败。
老木千章,若个是、南国甘棠遗爱。
群籁号风,繁阴蔽日,有此清凉界。
宾朋在坐,朗然心目明快。
更向会景亭前,登高吊古,此景何人会。
岁岁春来春又去,独有灵台春在。
早稻炊香,晚禾摇穗,管取三登泰。
酿成春酒,把杯行乐须再。
我友君居德行科,见君觉我汗颜多。
笔端有韵珠盈唾,胸次无尘玉不磨。
好去腰斤高斫桂,向来传钵有持荷。
广寒管领群仙到,为我慇勤谢月娥。
五湖大浪如银山,问君西游何当还。
以手抚膺坐长叹,空手无金行路难。
丈夫意有在,吾徒且加餐。
屏风九叠云锦张,千峰如连环。
上有横河断海之浮云,可望不可攀。
飞空结楼台,动影袅窕冲融间。
沛然乘天游,下看尘世悲人寰。
泊舟浔阳郭,去去翔寥廓。
君今幸未成老翁,衰老不复如今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