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偈颂一一二首·其十四》
《偈颂一一二首·其十四》全文
宋 / 释清远   形式: 偈颂  押[月]韵

露柱多年出家,灯笼久已落发。

佛殿坚持禁戒,三门近得休歇。

大事本来平等无著,清凉满月度尽草木,丛林一似阳和齐发。

(0)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语汇,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与自由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露柱”、“灯笼”、“佛殿”、“三门”等佛教意象,象征着修行者在漫长岁月中对佛法的坚守与领悟。

“露柱多年出家,灯笼久已落发。”这两句以“露柱”和“灯笼”作为隐喻,分别代表了修行者的身体和心灵,暗示了他们长时间的出家修行,如同露柱般静默而坚定,如同灯笼般照亮内心的光明,象征着修行者对佛法的虔诚与执着。

“佛殿坚持禁戒,三门近得休歇。”这里,“佛殿”象征着修行的场所,“禁戒”则是修行者必须遵守的规则,表明修行者在佛殿中坚持修行,严格遵守戒律。“三门”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三解脱门”,即空、无相、无愿,此处可能指修行者接近了内心的平静与解脱,得到了身心的休憩。

“大事本来平等无著,清凉满月度尽草木,丛林一似阳和齐发。”这几句表达了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内心的平等与自由,如同清凉满月般照耀万物,不分彼此。这里的“度尽草木”可以理解为普渡众生,使一切生命都能得到心灵的滋养。最后,“丛林一似阳和齐发”则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者内心世界的和谐与生机,如同春天的阳光普照,万物复苏,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修行者在漫长岁月中对佛法的不懈追求,以及最终达到内心平和与自由的过程。

作者介绍

释清远
朝代:宋

释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临邛(今四川邛崃)人。俗姓李。年十四出家,尝依毗尼。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师事五祖演禅师七年。后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又住崇宁万寿寺。继住舒州龙门寺十二年。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奉敕住和州褒禅山寺(《古尊宿语录》卷二九)。踰年,以疾辞,归隐蒋山之东堂。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事见《筠溪集》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猜你喜欢

初秋月夜中书宿直因呈杨阁老

欹枕直庐暇,风蝉迎早秋。

沈沈玉堂夕,皎皎金波流。

对掌喜新命,分曹谐旧游。

相思玩华彩,因感庾公楼。

(0)

韩协律相送精舍读书四韵奉寄呈陆补阙

白鹤西山别,更看上去船。

遥知寻寺路,应念宿江烟。

到处无闲日,回期已隔年。

何因陪夜坐,清论谏臣边。

(0)

寻古观

仙观曾过知不远,花藏石室杳难寻。

泉边白鹿闻人语,看过天坛渐入深。

(0)

晋.王郎

太尉门庭亦甚高,王郎名重礼相饶。

自家妻父犹如此,谁更逢君得折腰。

(0)

陈.淮水

文物衣冠尽入秦,六朝繁盛忽埃尘。

自从淮水乾枯后,不见王家更有人。

(0)

宋.刘伯龙

位重何如不厌贫,伯龙孤子只修身。

固知生计还须有,穷鬼临时也笑人。

(0)
诗词分类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诗人
许虬 唐珏 许仲琳 刘球 刘胜 荆轲 陈韡 吴淑姬 郦炎 祝颢 朱厚熜 顾梦游 黄尊素 赵壹 李约 傅毅 王籍 夏侯湛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