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寒食在天涯,又向梁园滞岁华。
去日壶觞来日梦,二分尘土一分花。
中年多感心犹热,生计能谋愿已奢。
我有墓田归未得,春风吹泪迸窗纱。
几年寒食在天涯,又向梁园滞岁华。
去日壶觞来日梦,二分尘土一分花。
中年多感心犹热,生计能谋愿已奢。
我有墓田归未得,春风吹泪迸窗纱。
这首清代诗人刘敦元的《清明》表达了诗人在异乡度过清明节时的感慨与无奈。首句“几年寒食在天涯”描绘了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每逢清明时节倍感孤独,暗示着人生的离别与沧桑。次句“又向梁园滞岁华”进一步强调时光的流逝和自己滞留他乡的境况。
“去日壶觞来日梦”一句,通过对比过去的欢聚与今日的梦境,表达了对往昔欢乐时光的怀念和现实生活的落寞。接下来,“二分尘土一分花”寓言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尘土代表世事纷扰,花则象征美好瞬间,诗人感叹人生如梦,尘世浮华转瞬即逝。
“中年多感心犹热”揭示了诗人虽然步入中年,但内心情感依然热烈,对生活有着深深的感慨。然而,“生计能谋愿已奢”又反映出诗人对于生计的忧虑,即使有简单的愿望也难以实现,流露出一种无奈和辛酸。
最后两句“我有墓田归未得,春风吹泪迸窗纱”,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以及未能落叶归根的哀愁,春风吹过,泪水打湿了窗纱,画面凄凉,感人至深。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清明节为背景,通过个人经历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家乡和亲情的深深眷恋。
江南九月霜暗飞,秋光春色两依稀。
万树欲丹疑湿雾,千山如醉带斜晖。
画史含情拂轻缟,解作秋妍秋不老。
自识晴云慕锦林,莫疑赤烧连衰草。
此时游客正天涯,此际离肠忽忆家。
听绝啼莺娇映绿,愁看飞鹜齐落霞。
闽天杳杳接江路,酒罢送君从此去。
想得遥窥荔子丹,尚疑题叶销魂处。
梧桐声脱秋声起,迢迢秋色澹如水。
天上佳期玉露中,人闲良夜金波里。
此时汉使向河源,此夕乘槎犯斗垣。
但惊城舍严官府,那识天孙遇河鼓。
云阶月地难久留,飘然枯木复乘流。
归来不问成都卜,肯信身亲见女牛。
从此人疑有天路,俱言河汉清可度。
帝子英灵空有人,千秋别泪自沾巾。
可怜匹练高楼色,年年愁杀问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