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书堂屿》
《书堂屿》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古风

苍山古木书堂屿,北出湘水百馀步。

谁为往来亏世界,至今人指安禅处。

岂无惊蛇与飞鸟,后来那复知其趣。

不知我身今是否,空记名称在常住。

(0)
注释
苍山:古老的山脉。
屿:小岛。
湘水:湖南的河流。
步:步数,这里指距离。
亏:打破,扰乱。
世界:指心灵的平静或宇宙的和谐。
安禅:佛教术语,静坐冥想。
惊蛇:比喻惊扰的人或事。
飞鸟:象征自由和不受束缚的生命。
其趣:其中的趣味或深意。
我身:我的身体或自我。
空记:徒然记住。
常住:长久存在的地方,这里指书堂屿。
翻译
古老的苍山环绕着书堂屿,它位于湘水北岸约百步之外。
是谁在这里来往,改变了世界的宁静,人们至今仍指着这里谈论禅定的地方。
难道没有惊动的蛇和飞翔的鸟儿吗?后来者难以理解这里的深意。
我不禁疑惑,现在的我是否还能体会,只留下这个名字常常被人提及。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静的自然景观——书堂屿,位于苍翠的山林之中,紧邻湘江,只需步行百馀步即可到达。诗人通过“谁为往来亏世界”一句,表达了对世间纷争和名利争斗的淡然态度,而是赞美那种超脱尘俗、安于禅悦的生活状态。

“至今人指安禅处”说明书堂屿因其宁静而成为人们心目中寻求内心平和之地。诗人接着提到“岂无惊蛇与飞鸟”,这里“惊蛇与飞鸟”象征着外界的干扰,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干扰并未影响这片净土的宁静。

“不知我身今是否,空记名称在常住”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现状的迷茫,以及对书堂屿这一理想之地的向往。诗人的内心似乎在寻求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永恒存在,即使只是在名称上与这片净土保持联系。

整首诗流露出苏轼特有的超然物外、自在飞花的生活态度,通过对书堂屿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心灵寄托和精神家园的追求。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柳枝词咏篙水溅妓衣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0)

君房下第归至

在在有芳草,处处有青山。
君去与之去,君还与之还。
燕台空骏骨,汉宫摈朱颜。
自古有如此,沉冥且闭关。

(0)

薄暮步溪上见茅舍前桃花盛开

娇靥枝枝破浅红,暮寒无语向春风。
谁来花底多情立,白发如丝一病翁。

(0)

槜李道中二首

卧龙山下听吟松,细雨清明似梦中。
柳荫朱栏三百尺,渴乌犹自泣春风。

(0)

薄幸·眼波横秀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

(0)

赠孤山道士二首

九霄象简手中擎,岂是闲人爱列卿。
洞里石田春漠漠,有田多与种黄精。

(0)
诗词分类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诗人
陈子范 钱昌照 范烟桥 石凌鹤 吕思勉 陈炯明 俞律 蔡谔 何叔衡 柏杨 朱自清 谢觐虞 闻一多 徐特立 陈逸云 贾景德 司马迁 王昭君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