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郡山拥髻螺,楚王台畔榜人歌。
白蘋风里暮愁重,红藕香中秋梦多。
渔火夜残收别浦,水禽月出叫寒莎。
频年踯躅孤舟客,回首平生空浙波。
江上郡山拥髻螺,楚王台畔榜人歌。
白蘋风里暮愁重,红藕香中秋梦多。
渔火夜残收别浦,水禽月出叫寒莎。
频年踯躅孤舟客,回首平生空浙波。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江上晚景图。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巧妙融合。
首联“江上郡山拥髻螺,楚王台畔榜人歌”开篇即展现了一幅壮丽的江景画卷。郡山如同女子的发髻,江边的楚王台旁,传来悠扬的歌声,营造出一种既古朴又充满诗意的氛围。
颔联“白蘋风里暮愁重,红藕香中秋梦多”进一步深化了画面的情感层次。傍晚时分,微风吹过白蘋,带来一丝丝愁绪;秋日里,红藕散发出的香气,似乎勾起了诗人深沉的梦境。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颈联“渔火夜残收别浦,水禽月出叫寒莎”则将视角转向夜晚的江面。渔火在夜色中逐渐熄灭,收束于远处的河岸;月光下,水禽在寒冷的莎草中发出叫声。这一联不仅描绘了夜晚江面上的静谧与冷清,也暗示了诗人孤独漂泊的生活状态。
尾联“频年踯躅孤舟客,回首平生空浙波”总结了诗人多年来的漂泊生活,以及对过往岁月的回顾与感慨。诗人多次在孤舟中徘徊,回望过去,心中只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江上风光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个人命运的反思,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细腰结垂窠,藏精事生育。
儿已傅翼飞,孤悬尚凭屋。
水仙脱霓裳,美实青如簇。
实尽秋房枯,众窍存虚目。
何人得二物,妙手夸神速。
摩搓小变这,形在质为玉。
徐拾草蒲子,小大量其腹。
一种一根青,有地皆充足。
浸以西山泉,秀色遂可掬。
使我读书舍,凉意无三伏。
常若菰蒋中,静看江湖绿。
奉贶宜有诗,所愧计篇俗。
昔我初至秦,使旨不到蜀。
延首锦城春,千里寄孤目。
逮公今出峡,贱迹人羁束。
梦看使君船,翩翩转江曲。
西州去思者,何啻连万屋。
攀辕犹弗还,我意岂能足。
所怜蜀人病,羸骨未生肉。
公兮胡弗留,共与营糜粥。
自惟救护心,寝食对沟渎。
回顾莫有助,此志亦单独。
公兮那得留,峡水峻而速。
蚤去登堂庙,大作天下福。
病身鸡肋瘦,别恨容千斛。
势须更勉强,渭上几一熟。
郡县减苛赋,廪廥贮馀粟。
便当乞身归,径去友麋鹿。
南海有枯木,木根名降真。
评品坐粗烈,不在沈水伦。
高人得仙方,蒸花助氤氲。
瓦甑铺柚蕊,沸鼎腾汤云。
熏透紫玉髓,换骨如有神。
矫揉迷自然,但怪汲黯醇。
铜炉即消歇,花气亦逡巡。
馀馨独鼻观,到底贞性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