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试院煎茶》
《试院煎茶》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古风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誇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塼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shìyuànjiānchá
sòng / shì

xièyǎnguòyǎnshēngsōusōuzuòsōngfēngmíng

méngróngchūzhūluòxuànzhuǎnràoōufēixuěqīng

yínpíngxiètāngkuāèrwèishírénjiānshuǐ

yúnjiānshuǐjiānchá

jūnjiànshíshēnghǎoshǒujiānguìcónghuóhuǒxīnquán

yòujiànjīnshígōngjiāncháxué西shǔdìngzhōuhuāzhuóhóng

jīnpínbìngchángfēnwǎnpěngéméi

qiěxuégōngjiāzuòmíngyǐnzhuānshíyáoxíngxiāngsuí

yòngchēngchángzhǔwénqiānjuàndànyuànōuchángshuìgāoshí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试院煎茶》。诗中通过对比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在物质匮乏与精神追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对简单生活和精神自由的向往。

首句“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描绘了一幅秋天萧瑟的景象,蟹眼(即蟹形的云)已经过去,而鱼眼(圆而明亮的云)正在形成,预示着风声即将到来,给人以清凉和宁静之感。

接下来的“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则是对煎茶过程的描写。蒙茸(形容水流动的声音)中细珠(泡沫)不断地从磨出来,眼前一片迷离,宛如飞雪。

“银瓶泻汤誇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表明诗人使用银制的茶具,虽然自诩为煎茶高手,但实际上并不了解古人煎茶的真正精神。

在“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中,诗人提到了两个前人的煎茶故事,一是李生(可能指的是唐代的李德裕),二是潞公(可能是指宋代的潞水县令张士逵)。他们都有着精湛的煎茶技艺和对材料的挑选。诗人通过这两个例子,表达了自己对于传统艺术的尊重与向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诗人却不得不面对“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的困顿状态。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艺术追求,“且学公家作茗饮,塼炉石铫行相随”表明了诗人不愿意放弃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即使物质条件不允许。

最后,诗中写道“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这是对传统学问的一种超越。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书海茫茫、文字汗牛的传统学习方式的拒绝,而是希望能有一瓯茶水,常伴随自己的清醒和满足。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对煎茶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还通过对比和反思,表达了他对于生活质量、个人精神追求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赠王山人

耆年身不倦,行乐在田园。

覆宅榆桑郁,聚村宗族繁。

魏三风格少,杜五典刑存。

喜不嫌余懒,闲来每过门。

(0)

江南乐八首代内作·其五

橘生江上洲,过江化为枳。

情性本非殊,风土不相似。

(0)

赠金子坤

别子兰蜕花,相逢竹生箨。

闲门风自开,虚径云常钥。

已烦挥麈谈,未惬听猿酌。

为扫南山石,秋眠看泉落。

(0)

东风

南郡非吾土,东风慰久稽。

看花中酒后,羸马故城西。

郢树连襄远,巴山到楚低。

王孙归未得,芳草自萋萋。

(0)

江南曲三十首·其十四

旖旎绿杨楼,侬傍秦淮住。

朝朝见潮生,暮暮见潮去。

(0)

居庸馆中

隘地关门拥,山楼鼓角传。

长风吹不歇,塞草自年年。

(0)
诗词分类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诗人
丁宝臣 黄宽 储大文 梁鸿 李璮 怀素 黄颇 戴敦元 刘旦 马文升 奚贾 淮上女 杨适 周兴嗣 顾鼎臣 项圣谟 上官均 李遵勖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