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有诗贻田舍翁,灯花常至夜深红。
莫嫌云榭文书冗,稍喜冰衔职任雄。
健吏安知元结事,贪夫愧死伯夷风。
得君厚禄吾何患,从此樽中酒不空。
屡有诗贻田舍翁,灯花常至夜深红。
莫嫌云榭文书冗,稍喜冰衔职任雄。
健吏安知元结事,贪夫愧死伯夷风。
得君厚禄吾何患,从此樽中酒不空。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通过诗中的语言和意境,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屡有诗贻田舍翁”,表明诗人经常将自己的诗作寄送给田舍翁,这里指的是朋友或者同道中人,通过“诗”来传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灯花常至夜深红"则描绘了一个安静的夜晚场景,诗人在灯下沉浸于书写或思考之中,时间久到甚至灯上的花(即蜡烛燃烧时所形成的碳粒)都变得鲜红,这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专注和勤奋。
"莫嫌云榭文书冗,稍喜冰衔职任雄",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态度,不要嫌弃那些云游四海、才华横溢的文章,只需对自己的文字略有所喜,就像鸟儿衔着冰块一样,在履行职责时展现出英勇和力量。
接下来的"健吏安知元结事,贪夫愧死伯夷风"则是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健吏"指的是清正廉洁的官员,他们能够公正地处理事情(“元结事”),而"贪夫"则是那些贪婪之徒,对于他们,历史上的伯夷之风——即被处以极刑,是他们应得的下场。
最后一句"得君厚禄吾何患,从此樽中酒不空"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和生活的一种满足感。"得君"指的是得到朋友或知音的理解和支持,"厚禄"则是对这种关系的珍视。在这样的关系中,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安稳感(“吾何患”),而且从此以后,在樽中饮酒也不再感到空虚,因为有了朋友相伴,生活的乐趣得以延续。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写作、友情交流、社会现象观察以及个人满足感的表达,展现了一种文人雅士的情怀和生活态度。
白日下骎骎,青天高浩浩。
人生在其中,适时即为好。
劳我以少壮,息我以衰老。
顺之多吉寿,违之或凶夭。
我初五十八,息老虽非早。
一闲十三年,所得亦不少。
况加禄仕后,衣食常温饱。
又从风疾来,女嫁男婚了。
胸中一无事,浩气凝襟抱。
飘若云信风,乐于鱼在藻。
桑榆坐已暮,钟漏行将晓。
皤然七十翁,亦足称寿考。
筋骸本非实,一束芭蕉草。
眷属偶相依,一夕同栖鸟。
去何有顾恋,住亦无忧恼。
生死尚复然,其馀安足道。
是故临老心,冥然合玄造。
今朝复明日,不觉年齿暮。
白发逐梳落,朱颜辞镜去。
当春颇愁寂,对酒寡欢趣。
遇境多怆辛,逢人益敦故。
形质属天地,推迁从不住。
所怪少年心,销磨落何处。
欹沈不视事,两日门掩关。
始知吏役身,不病不得闲。
闲意不在远,小亭方丈间。
西檐竹梢上,坐见太白山。
遥愧峰上云,对此尘中颜。
兽乐在山谷,鱼乐在陂池。
虫乐在深草,鸟乐在高枝。
所乐虽不同,同归适其宜。
不以彼易此,况论是与非。
而我何所乐,所乐在分司。
分司有何乐,乐哉人不知。
官优有禄料,职散无羁縻。
懒与道相近,钝将闲自随。
昨朝拜表回,今晚行香归。
归来北窗下,解巾脱尘衣。
冷泉灌我顶,暖水濯四肢。
体中幸无疾,卧任清风吹。
心中又无事,坐任白日移。
或开书一篇,或引酒一卮。
但得如今日,终身无厌时。
七月一日天,秋生履道里。
闲居见清景,高兴从此始。
林间暑雨歇,池上凉风起。
桥竹碧鲜鲜,岸莎青靡靡。
苍然古磐石,清浅平流水。
何言中门前,便是深山里。
双僮侍坐卧,一杖扶行止。
饥闻麻粥香,渴觉云汤美。
平生所好物,今日多在此。
此外更何思,市朝心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