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鬻碑者,遗我古鼎铭。
不知其所来,有眼实未经。
凡百十九字,诡怪摹物形。
纵横下点画,不类子与丁。
试考诸传说,其源已冥冥。
宣王石鼓文,气韵殊飘零。
始皇峄山碑,骨骼何竛竮。
我恐鬼哭时,正为此物灵。
安得不死神,提去询大庭。
为我译其辞,读之骇群听。
长安鬻碑者,遗我古鼎铭。
不知其所来,有眼实未经。
凡百十九字,诡怪摹物形。
纵横下点画,不类子与丁。
试考诸传说,其源已冥冥。
宣王石鼓文,气韵殊飘零。
始皇峄山碑,骨骼何竛竮。
我恐鬼哭时,正为此物灵。
安得不死神,提去询大庭。
为我译其辞,读之骇群听。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古代碑刻的深切感慨和艺术鉴赏。开篇“长安鬻碑者,遗我古鼎铭”两句,表明在长安城中有卖碑的人,将一块刻有古鼎文字的石碑留给了诗人。随后“我不知其所来,有眼实未经”表现出诗人对这块碑石来源的好奇和不解,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虽有鉴赏之眼,却从未亲见过如此珍贵的文物。
“凡百十九字,诡怪摹物形。纵横下点画,不类子与丁。”这里,诗人详细描述了碑文的内容和书法风格,认为其文字结构奇特,不同于常见的子、丁两种书体。这部分反映出诗人的专业知识和对古代书法艺术的深入理解。
“试考诸传说,其源已冥冥。”诗人试图通过各种传说来探究碑文的来源,但发现其历史渊源已经模糊不清。紧接着,“宣王石鼓文,气韵殊飘零。始皇峄山碑,骨骼何竛竮。”两句中,诗人分别提及了秦始皇时期的峄山碑和周宣王时期的石鼓文,以此来比较和鉴赏古代碑刻艺术。
最后,“我恐鬼哭时,正为此物灵。安得不死神,提去询大庭。”诗人表达了对这块碑石的珍视和敬畏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生命与死亡、精神与物质的深刻思考。他担心即使是鬼魂也不得其解,对这件神秘的古代文物充满敬意。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于古代碑刻艺术的崇拜和理解,也体现了他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与保护之情。同时,通过对比不同的书法作品,诗人也在探讨着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和风格特点,展现了一位鉴赏家对于古代文物的深切感悟和专业知识。
佛法来东旦,禅宗肇岭南。
一溪香气水,万缕藕丝衫。
结子花开五,先人枣示三。
心灯受弘忍,梵派演瞿昙。
山髻青螺耸,波心碧玉涵。
众流归大海,孤月印寒潭。
蔼蔼花云煖,瀼瀼法露甘。
未回烟水棹,空费葛藤谈。
奏乐皇冈石,读书张相岩。
也知祖堂近,无暇一登参。
湘云晓度湘江曲,烟雨沾濡万竿玉。
丹山綵凤寂无声,只有鹧鸪啼未足。
箨龙自蛰春自寒,九疑望入空漫漫。
灵妃一去几千载,泪血至今犹未乾。
清歌罢听银钗女,薄暮娉婷又难倚。
羲皇制瑟五十弦,翠袖笼香谁复理。
晴阳有待生光华,寅宾唤取羲和车。
愿开三径扫苍雪,借看准拟来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