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流笔墨戏,好句亦时得。
譬如世佳人,不必须倾国。
我行百城时,所至不暖席。
默求支许流,常叹暮云碧。
阿师有典刑,一见我心释。
根源师璨可,馀事窥元白。
丛林半良窳,初若泗滨石。
欲出金玉音,不妨聊考击。
致远或恐泥,落华反枯寂。
口边白醭去,愿子师古昔。
禅流笔墨戏,好句亦时得。
譬如世佳人,不必须倾国。
我行百城时,所至不暖席。
默求支许流,常叹暮云碧。
阿师有典刑,一见我心释。
根源师璨可,馀事窥元白。
丛林半良窳,初若泗滨石。
欲出金玉音,不妨聊考击。
致远或恐泥,落华反枯寂。
口边白醭去,愿子师古昔。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饶节所作,名为《元辉上人喜赋诗作东坡字萧然有出尘之姿渠亦用韵有作且乞诗为别因再次韵赠之》。诗中以禅宗思想为背景,通过描绘与元辉上人的交往,展现了诗人对禅学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首句“禅流笔墨戏,好句亦时得”点明了诗人在禅宗的启发下,创作诗歌如同游戏一般自由自在,偶尔也能得到佳句。接着,“譬如世佳人,不必须倾国”运用比喻,将诗人比作世间佳人,强调了才华与美貌并非成正比,真正的美在于内在的品质。
“我行百城时,所至不暖席”描述了诗人的旅行生活,频繁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没有时间停留,暗示了他追求真理与艺术的热情与执着。接下来的“默求支许流,常叹暮云碧”则表达了诗人对禅宗大师支遁和许询的仰慕之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阿师有典刑,一见我心释”进一步说明了诗人与元辉上人的相遇,如同遇到了精神导师,心灵得到了解脱。诗人对元辉上人的教导深感敬佩,并希望学习其典范。“根源师璨可,馀事窥元白”表明诗人不仅在禅学上有所领悟,还希望能深入研究元白(唐代诗人元稹与白居易)的文学作品,汲取更多艺术养分。
最后,“致远或恐泥,落华反枯寂”提醒自己在追求高远目标的同时,要避免陷入形式主义或空洞无物的状态。“口边白醭去,愿子师古昔”表达了诗人去除表面的浮躁,回归本真,希望元辉上人能成为他学习古圣先贤的榜样。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禅宗哲学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艺术、自然和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是一首富有哲思与艺术性的佳作。
玄冥令严气栗烈,酿作江城三日雪。
朔风捲地天冥冥,四顾青山黯无色。
是时同云冻不收,咫尺川梁成阻脩。
灞陵豪客方闭户,剡曲幽人难放舟。
山禽在原半在隰,欲飞不飞毛羽湿。
渺渺平沙落雁多,萧萧古木群鸦集。
天寒日暮恒苦饥,欲觅颗粒将安之。
长安贫者亦无数,遑用恤此禽虫为。
四明画史清狂客,决眦大呼声裂帛。
画里风情祇自知,赋罢令人三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