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禁鬼,鬼去鬼还来,人间半是鬼投胎。
休怪鬼奴来作炒,汝家先自鬼门开。
莫禁鬼,鬼去鬼还来,人间半是鬼投胎。
休怪鬼奴来作炒,汝家先自鬼门开。
这首诗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探讨了“禁鬼”这一传统习俗背后的意义和逻辑。诗人通过一系列的反问和讽刺,揭示了人们对于鬼神的恐惧和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首先,诗人提出“莫禁鬼,鬼去鬼还来,人间半是鬼投胎”,暗示了鬼神的存在并非外界所能完全控制,人的行为和思想同样影响着自身的命运。接着,“休怪鬼奴来作炒,汝家先自鬼门开”一句,以夸张的手法指出,如果自家门户不正,鬼神自然会找上门来,强调了内省的重要性。
“人与鬼何辩鬼不害人禁之何为”则进一步质疑了“禁鬼”的必要性,提出人与鬼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行为是否善良,而非鬼神本身。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的疑问,引导读者思考,真正的祸害往往源于人类自身的行为,而非外在的鬼神。
最后,“时街头有青衣桃叶者歌莫禁鬼鬼闻而大笑之亦歌先禁人以答之”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街头艺人以歌谣的形式回应“禁鬼”的习俗,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也深化了主题。这表明,面对鬼神的恐惧,人们以更加轻松、幽默的方式来化解,体现了对传统迷信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语言风格,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禁鬼”习俗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
崇山巍巍矗天起,根盘不知几十里。
万木群然山之巅,其中大者挺然长干而繁枝,明堂之栋应可拟。
远山其势浸微茫,双峰直监青云里。
丈人结庐擅山光,闲来呼童携竹杖。
出门一徜徉,翘然矫首青云上。意欲乘风至帝旁。
一得至帝旁,俯首瞰下方。
何处民穷何俗陋,谁为奸恶谁善良。
便应奋起今日凭栏手,为兹民胞物与一铺张。
铺张毕,塞吾责,然后归去来兮旧山阿。
千驷万钟奈尔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