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题国清寺》
《题国清寺》全文
宋 / 刘知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野人游遍天台寺,究竟招提此最奇。

十里远排清荫入,五峰如按画图窥。

隋初便有高僧传,火后都亡过客诗。

重到定知非远约,岸巾高处立多时。

(0)
注释
野人:乡下人。
究竟:确实,无疑。
招提:寺庙。
此最奇:这里最奇特。
十里:十里的距离。
清荫:清凉的树荫。
五峰:五座山峰。
画图:画卷。
隋初:隋朝初期。
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
火后:大火之后。
过客诗:过往诗人的作品。
重到:再次来到。
非远约:不是偶然的约定。
岸巾:头戴头巾站在岸边。
高处立多时:长时间站在高处。
翻译
一个乡下人游遍了天台寺,这里无疑是最奇特的一处。
十里长的清凉树荫延伸进去,五座山峰仿佛按着画卷来观赏。
隋朝初期就有高僧在此传法,大火之后过往诗人的作品都消失了。
再次来到这里,肯定不是偶然的约定,我在高处岸边长久站立。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知过的《题国清寺》,描绘了诗人游览天台寺的景象和感受。诗中“野人游遍天台寺,究竟招提此最奇”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这座寺庙的好奇与赞赏之情,认为它在众多寺院中颇为独特。

接下来的“十里远排清荫入,五峰如按画图窥”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观,其中“十里远排”的“远排”形容树木或建筑的整齐有序,而“清荫”则是指清爽宜人的树荫。紧接着,“五峰如按画图窥”中,诗人将眼前的山峦比喻成画中之景,由此可见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艺术化表达。

“隋初便有高僧传,火后都亡过客诗”两句则是诗人对于寺庙历史的追溯和感慨。其中,“隋初”指的是隋朝时期,而“高僧传”则暗示了当时寺庙中有德高望重的僧侣。“火后都亡过客诗”表达了对过去辉煌文化遗产在战乱中毁灭的哀叹。

最后,“重到定知非远约,岸巾高处立多时”则是诗人表达自己重游此地,对寺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重到”意味着再次到访,而“定知非远约”则表示诗人认为对这座寺庙的了解不仅仅是表面的游历。紧接着,“岸巾高处立多时”中,诗人形象地描述了自己站在高处,长时间地凝望着寺院和周围景色。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独到的艺术造诣。

作者介绍

刘知过
朝代:宋

宋台州天台人,字与机。未冠领乡荐。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中特科。监南岳庙。与弟刘知变俱以文名,尤工诗。贺允中尝题其诗曰“江东天籁”。
猜你喜欢

饮酒

今日偶不饮,无事亦有思。

偶然举一杯,事至我不知。

岂独忘万事,此身亦如遗。

此酒本何物,秫先曲还随。

饭秫祗醒眼,嚼曲无醉时。

秫曲偶相逢,清泉媒妁之。

不知独何神,幻出忘世姿。

庄周不须周,惠施不须施。

贵贱与死生,不齐元自齐。

我本非搢绅,金华牧羊儿。

祗坐读诗礼,一出不得归。

归来今四年,似早其实迟。

海中无蓬莱,蓬莱在酒池。

今夕一杯酒,乘风驾云旗。

犹遭世缘缚,未挂神武衣。

(0)

风入松.听琴中弹樵歌

松风掩昼隐深清。流水自泠泠。

一从柯烂归来后,爱弦声。不爱枰声。

颇笑山中散木,翻怜爨下劳薪。透云远响正丁丁。

孤凤划然鸣。疑行岭上千秋雪,语高寒、相应何人。

回首更无寻处,一江风雨潮生。

(0)

书斋

谷雨宜晴花乱开,一壶春色聚书斋。

园林此后无车马,竹杖芒鞋政自佳。

(0)

除夜宿石头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0)

述怀

万事皆零落,平生不可思。

惟馀酒中趣,不减少年时。

(0)

天仙子·其一

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翠蛾双敛正含情。桃花洞,瑶台梦,一片春愁谁与共?

(0)
诗词分类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诗人
黎廷瑞 杨无咎 白朴 周伦 李益 李贽 刘永济 张居正 阮籍 罗邺 刘学箕 袁枚 汪懋麟 崔致远 蔡松年 吴存 徐釚 傅察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