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游遍天台寺,究竟招提此最奇。
十里远排清荫入,五峰如按画图窥。
隋初便有高僧传,火后都亡过客诗。
重到定知非远约,岸巾高处立多时。
野人游遍天台寺,究竟招提此最奇。
十里远排清荫入,五峰如按画图窥。
隋初便有高僧传,火后都亡过客诗。
重到定知非远约,岸巾高处立多时。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知过的《题国清寺》,描绘了诗人游览天台寺的景象和感受。诗中“野人游遍天台寺,究竟招提此最奇”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这座寺庙的好奇与赞赏之情,认为它在众多寺院中颇为独特。
接下来的“十里远排清荫入,五峰如按画图窥”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观,其中“十里远排”的“远排”形容树木或建筑的整齐有序,而“清荫”则是指清爽宜人的树荫。紧接着,“五峰如按画图窥”中,诗人将眼前的山峦比喻成画中之景,由此可见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艺术化表达。
“隋初便有高僧传,火后都亡过客诗”两句则是诗人对于寺庙历史的追溯和感慨。其中,“隋初”指的是隋朝时期,而“高僧传”则暗示了当时寺庙中有德高望重的僧侣。“火后都亡过客诗”表达了对过去辉煌文化遗产在战乱中毁灭的哀叹。
最后,“重到定知非远约,岸巾高处立多时”则是诗人表达自己重游此地,对寺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重到”意味着再次到访,而“定知非远约”则表示诗人认为对这座寺庙的了解不仅仅是表面的游历。紧接着,“岸巾高处立多时”中,诗人形象地描述了自己站在高处,长时间地凝望着寺院和周围景色。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独到的艺术造诣。
今日偶不饮,无事亦有思。
偶然举一杯,事至我不知。
岂独忘万事,此身亦如遗。
此酒本何物,秫先曲还随。
饭秫祗醒眼,嚼曲无醉时。
秫曲偶相逢,清泉媒妁之。
不知独何神,幻出忘世姿。
庄周不须周,惠施不须施。
贵贱与死生,不齐元自齐。
我本非搢绅,金华牧羊儿。
祗坐读诗礼,一出不得归。
归来今四年,似早其实迟。
海中无蓬莱,蓬莱在酒池。
今夕一杯酒,乘风驾云旗。
犹遭世缘缚,未挂神武衣。
松风掩昼隐深清。流水自泠泠。
一从柯烂归来后,爱弦声。不爱枰声。
颇笑山中散木,翻怜爨下劳薪。透云远响正丁丁。
孤凤划然鸣。疑行岭上千秋雪,语高寒、相应何人。
回首更无寻处,一江风雨潮生。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