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官病免曾三度,散地归休已七年。
老自退闲非世弃,贫蒙强健是天怜。
韦荆南去留春服,王侍中来乞酒钱。
便得一年生计足,与君美食复甘眠。
好官病免曾三度,散地归休已七年。
老自退闲非世弃,贫蒙强健是天怜。
韦荆南去留春服,王侍中来乞酒钱。
便得一年生计足,与君美食复甘眠。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曾经官至三度,却因病免职的官员退隐生活的情景。诗人通过对比前后两个阶段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与理想的思考。
“好官病免曾三度”一句,直接点出了诗人的政治生涯,他曾多次担任过好官,但最终因病不得不放弃。"散地归休已七年"则显示他退隐生活已经持续了七年之久,这个时间长度意味着他的退隐是坚定而持久的选择。
“老自退闲非世弃”表明诗人主动选择了退隐,这并不是因为社会的摒弃,而是出于个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贫蒙强健是天怜"则透露出尽管生活贫困,但他仍旧保持着健康,这在他看来,是上天的恩赐。
接下来的两句“韦荆南去留春服,王侍中来乞酒钱”描绘了诗人退隐后的日常生活。韦荆、王侍中可能是诗人的朋友,他们或许因为某些原因而到访,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他与友人的关系。
最后两句“便得一年生计足,与君美食复甘眠”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满足。他通过自己种植的一年一度的收成足以维持生计,并且能够与朋友共享美食,过上安逸的生活。这不仅体现出诗人的自给自足,更反映出一种超脱物欲、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官场与隐居两种生活,展现了诗人对于简单生活的向往和满足,以及他对天命的接受与感激。同时,诗中流露出一种淡泊明志,对待人生变化持有平常心态的哲学思考。
老火西流,风露洗、银湾一色。
还又近、半秋天气,月将成魄。
玉燕来时清梦觉,书麟游处飞仙谪。
问东南、一尉着斯人,如何得。君不学,吴门卒。
君不问,长安狄。且持杯半揖,楚江鸂鶒。
东府西台看历遍,归来绿野盟泉石。
却从容、三万六千朝,追元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