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宜射猎,君向大同川。
紫兔悬鞍后,银筝在马前。
沙城迷积雪,岳树出晴烟。
日暮行人尽,关门待玉鞭。
天寒宜射猎,君向大同川。
紫兔悬鞍后,银筝在马前。
沙城迷积雪,岳树出晴烟。
日暮行人尽,关门待玉鞭。
这首诗描绘了冬季狩猎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边塞风情和壮阔的自然景观。首句“天寒宜射猎”开门见山,点明了季节与活动,暗示了诗中将展现的寒冷环境下的狩猎生活。接着,“君向大同川”,以“君”字拉近读者与诗中人物的距离,仿佛读者正跟随这位猎人一同前往大同川,体验冬日狩猎的乐趣。
“紫兔悬鞍后,银筝在马前”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细节描写,展现了狩猎时的紧张与兴奋。紫兔象征着猎物,悬鞍则可能是猎人准备好的箭或陷阱,而银筝则可能是在马前引导方向或是狩猎前的仪式性物品,这些细节丰富了画面感,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马蹄声和银筝的悠扬旋律。
“沙城迷积雪,岳树出晴烟”两句,通过对比和景象的叠加,描绘了一幅辽阔而神秘的边塞风光。积雪覆盖的沙城与远处的树木在晴朗的天空下若隐若现,营造出一种既壮丽又略带孤寂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与广阔。
最后,“日暮行人尽,关门待玉鞭”两句,以时间的变化和场景的收束,给整首诗画上了一个宁静而深沉的结尾。随着日暮降临,所有的行人都已归家,只剩下关门等待玉鞭的场景,预示着狩猎活动的结束,同时也暗示了猎人对这次狩猎的期待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捕捉了冬日狩猎的氛围,展现了边塞生活的独特魅力,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纷纷人海中,有客面如铁。
前日方游吴,今日又走越。
一身天地间,行役劳岁月。
问子去何为,岂是事干谒。
往访蓬莱翁,欲换诗仙骨。
此行遇故知,茂林有清樾。
元龙百尺楼,千钧引一发。
妙年负壮志,三军不可夺。
不见韩致光,虎须手曾捋。
不见烛之武,虽老更奇崛。
一杯壮行色,肯作儿女别。
朔风正凝寒,柳已不堪折。
赠子一枝梅,掉我三寸舌。
临风语未终,长江橹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