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矣寒窗美曲肱,绝交书到短檠灯。
向来问舍渔樵侣,肯作归田粥饭僧。
耕罢夕阳牛觳觫,睡残明月鹤鬅鬙。
年来老懒略相似,见兔何能便放鹰。
久矣寒窗美曲肱,绝交书到短檠灯。
向来问舍渔樵侣,肯作归田粥饭僧。
耕罢夕阳牛觳觫,睡残明月鹤鬅鬙。
年来老懒略相似,见兔何能便放鹰。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归隐田园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平静生活的向往和满足。
"久矣寒窗美曲肱"一句,设定了一个深冬夜晚的场景,诗人独坐寒冷的窗前,手臂搭在窗台上,那种安适自得的情景令人羡慕。紧接着的"绝交书到短檠灯"则透露出诗人与世隔绝,只是在微弱的灯光下偶尔翻阅着来往书信,这里的“短檠灯”暗示了一种简朴而孤独的生活。
第三句"向来问舍渔樵侣"表达了诗人对于周围环境的关心,他询问那些住在附近的农夫和樵夫的情况,显示出一种对自然与人际关系的珍视。而"肯作归田粥饭僧"则进一步描绘了一种放弃世俗、归隐佛门的生活理想。
以下两句"耕罢夕阳牛觳觫,睡残明月鹤鬅鬙"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农村晚景图:日落之后,牛儿也已经安息,而诗人自己则在清晨的月光中沉沉入睡。这里的“耕罢”和“睡残”都强调了诗人的生活节奏与世俗不同。
最后两句"年来老懒略相似,见兔何能便放鹰"表达了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面对自然界生命现象时的一种宿命观。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兔子的处境,暗示了即使在隐逸生活中,也无法完全摆脱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淡定和谐的笔触,展现了一位士人对于世俗纷扰的超然物外,以及对一种简约而安宁生活状态的向往。
香篆方摇,灯花未落,沈沈院落重扃。
藤枕上、朦胧思睡,凉意微生。
正欲仙人馆去,才一霎、幽梦惊醒。
谁知得、此是雨来,风起江鸣。
中庭十寻古树,当长夏浓阴,早作秋声。
人静也、城头打鼓,已到残更。
再也成眠不著,张却眼、便到西清。
苍烟外,山影正是蓬瀛。
人去商山,剩大腹团栾,痴皮混沌。
玉壶濯魄,金刀刮膜,一点酸心都尽。
兰膏乍注,早逗出、玲珑红晕。
珠光密护,仔细趁、骊龙眠稳。
夜深取到兰房,绛帷高卷,碧纱低衬。
佛头光满,仙炉焰小,不怕晓风吹紧。江南旧岸。
早万颗、霜丸寒陨。迢迢永夜,喜金迟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