噭噭云中雁,迢迢向南飞。
万里从沙漠,怆恻兴予悲。
所悲曷云谁,乃谓予中姨。
中姨同予生,亦复同操持。
许嫁不肯嫁,形与心相随。
忽闻良人殂,潸然泪横洟。
虽无琴瑟好,父母曾相期。
礼义发天性,此岂世俗知。
载鬼且张弧,今昔多然疑。
道路既阻修,魂魄竟长辞。
我非念骨肉,岂更为情痴。
落叶随风飘,故株终不移。
黄河亦易竭,水流难向西。
寒日沉东溟,濯魄乃逾辉。
桑榆盼初景,聊为一登台。
噭噭云中雁,迢迢向南飞。
万里从沙漠,怆恻兴予悲。
所悲曷云谁,乃谓予中姨。
中姨同予生,亦复同操持。
许嫁不肯嫁,形与心相随。
忽闻良人殂,潸然泪横洟。
虽无琴瑟好,父母曾相期。
礼义发天性,此岂世俗知。
载鬼且张弧,今昔多然疑。
道路既阻修,魂魄竟长辞。
我非念骨肉,岂更为情痴。
落叶随风飘,故株终不移。
黄河亦易竭,水流难向西。
寒日沉东溟,濯魄乃逾辉。
桑榆盼初景,聊为一登台。
这首诗描绘了雁群南飞的景象,引出对人生离别和生死的感慨。诗人以雁喻人,雁群的迁徙象征着人生的漂泊与追求,而雁的南飞则寓意着对温暖与希望的向往。诗中通过雁的形象,表达了对亲人离世的哀伤与怀念,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噭噭云中雁,迢迢向南飞。” 开篇以雁群的南飞起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雁群在云中翱翔,远赴南方的情景。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色,也隐含了对人生旅程的比喻,暗示着人们在生命的旅途中不断前行,追寻着心中的温暖与光明。
“万里从沙漠,怆恻兴予悲。” 接下来,诗人进一步深化了雁群南飞的象征意义,将雁的迁徙与人的命运联系起来,表达了对远方未知世界的向往与对生命旅途艰辛的感慨。雁群穿越沙漠的艰难,象征着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而“怆恻兴予悲”则表达了对这种艰难旅程的深切同情与哀伤。
“所悲曷云谁,乃谓予中姨。” 这一句转而聚焦于个人的情感世界,诗人通过询问“所悲曷云谁”,表达了对亲人离世的哀痛之情。这里的“中姨”可能是诗人的一位亲人,她的去世引发了诗人对生命无常、亲情珍贵的深刻反思。
“中姨同予生,亦复同操持。许嫁不肯嫁,形与心相随。” 诗人回忆与中姨共同成长的日子,以及她对婚姻的坚持与选择,展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这一段通过对比“形与心”的不同表现,揭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忽闻良人殂,潸然泪横洟。” 当中姨去世的消息传来时,诗人不禁泪如泉涌,表达了对失去亲人的深切哀悼。这一句通过“忽闻”、“殂”、“潸然”等词语,生动地刻画了瞬间情感爆发的场景,让人感同身受。
“虽无琴瑟好,父母曾相期。” 尽管中姨与诗人之间没有琴瑟之好,但父母的期望却让这段关系显得更加珍贵。这句话强调了家庭与亲情的重要性,即使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深深的爱与责任。
“礼义发天性,此岂世俗知。” 最后,诗人通过“礼义发天性”这一表述,赞美了中姨遵循内心道德准则的高尚品质,同时也对世俗社会的浅薄无知进行了批判。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人性美好一面的肯定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雁群南飞的意象,巧妙地融入了对人生、亲情、道德与社会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凌飙讨幽峦,憩石停孤策。
直路引松杉,苍厓渺难测。
梯云蹑层岑,横亘象纬逼。
芙蓉秀中天,面面若可摘。
阴泉印虎踪,古洞藏龙迹。
崔嵬天阙耸,蜿蜒长江射。
纪胜有今古,览景无旦夕。
意以神理超,情因旷视适。
湛然冥真心,云卧景俱寂。
范蠡大夫种,同谋终霸越。
蠡去思全身,种留欲全节。
楚人仕越中,翩然谁能遏。
种居父母邦,何忍便永诀。
蠡以尺书招,种病不朝谒。
乌喙信谗言,属镂赐之决。
哀哉大夫死,尺书为之孽。
上天徒苍苍,千载犹愤结。
川原于越地,风物永和时。
花坞陶公筑,兰舟范叔移。
百年新缔搆,一代旧招提。
峻阁凭霄迥,雕阑倚石危。
尊罍倾北海,词赋溢南皮。
万壑当窗见,千岩向晚披。
拂云歌去缓,坐月酒行迟。
支遁情深切,刘伶死不辞。
人从花底散,路入梦中疑。
何日沧州兴,重来倒接䍦。
斋居守空素,悠然澹无心。
寂寂抱幽独,逍遥散清襟。
栖息绝嚣杂,潜迹乐园林。
弦琴时与奏,壶觞自重斟。
山云白渺渺,溪水碧沈沈。
瞩兹千载恨,顾景叹流阴。
太古日云薄,淳风邈难寻。
神交在所契,足以慰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