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为惜松遭劫,去岁还欣松复苏。
都为此来参活句,色空空后所空无。
前年为惜松遭劫,去岁还欣松复苏。
都为此来参活句,色空空后所空无。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题为《万松寺》。诗中以“松”为载体,表达了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感悟。
首句“前年为惜松遭劫”,描绘了前年松树遭受天灾人祸的劫难,表达了诗人对松树遭受不幸的同情和惋惜之情。接着,“去岁还欣松复苏”,转而描述去年松树从劫难中恢复生机,展现出生命力的顽强和自然界的奇迹,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欣慰。
“都为此来参活句,色空空后所空无”,这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通过参悟松树的生命历程,引出了对“色”与“空”的哲学思考。“色”指的是万物的表象或现象,“空”则是指事物的本质或内在空无一物的状态。这两句诗意在表达,通过观察和体验自然界的生老病死,人们可以领悟到事物的本质并非外在的形态,而是内在的空性,即一切皆空,无常变化。这种对生命和宇宙本质的深刻洞察,使得诗人超越了表面的物质世界,达到了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情感投射,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情景交融”与“言志抒情”的艺术特色。
郑重流芳信,慇勤慰远官。
已欣怀袖满,仍觉齿牙寒。
置速传辞易,人遐结会难。
侧身东望久,离绪转盘桓。
乡守三逢禁火天,每驱旌纛扫松阡。
衰残岂足酬恩遇,光宠徒知及祖先。
望极西山饶胜气,乐舒东户革荒年。
何时归处坟庐下,不假苏秦负郭田。
何须风雨苦相催,自结东君不在媒。
开晚要当三月盛,艳高宜作百花魁。
好期天上香魂返,长对樽前醉玉颓。
谁道元舆能体物,只教羞死刺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