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老分明识长官,青衫绿鬓照朱颜。
故知廊庙经纶意,也似鸣琴百里间。
父老分明识长官,青衫绿鬓照朱颜。
故知廊庙经纶意,也似鸣琴百里间。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许景衡所作的《过襄城三首(其二)》。诗中描绘了诗人路过襄城时,感受到当地父老对他的亲切与尊重,以及他们对他为官之道的理解和赞赏。
首句“父老分明识长官”,点明了诗人作为官员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他与当地百姓之间的关系。这里的“识”字,既包含了认识的意思,也暗含了理解与认同。诗人被父老们清晰地辨认出来,说明他在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接着,“青衫绿鬓照朱颜”一句,通过服饰的颜色对比,形象地展现了诗人的年轻与活力。青衫代表官服,绿色的鬓发则可能象征着生机与青春,而“照朱颜”则强调了这种青春活力给人们带来的正面影响,仿佛阳光般温暖人心。
“故知廊庙经纶意,也似鸣琴百里间。”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前一句“故知廊庙经纶意”表达了诗人对于治理国家大事的决心和抱负,即在朝廷中处理政务的能力和意愿。后一句“也似鸣琴百里间”则是说,这种治理国家的雄心壮志,就像在百里之内的地方弹奏琴曲一样,能够影响到周围的人,展现出诗人不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还有能够以小见大,通过个人行动影响社会的能力。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作为官员在地方上的形象和影响力,以及他对于治理国家的热忱与智慧。诗中充满了对官员职责的深刻理解和对民众情感的深切关怀,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会心不在远,顷步便得之。
长风吹月来,清影落半池。
屋头见木叶,玲珑剪琉璃。
红尘绊两足,大笑儿辈痴。
老禅挽我游,高论方轩眉。
潘郎忽鼎来,谈诗解人颐。
晚诵云髻篇,濯濯馀春姿。
想见篇中人,清润如君诗。
笑我两枯木,独与三冬期。
危榭摧红,断砖埋玉,定王台下园林。
听樯干燕子,诉别后惊心。
尽江上、青峰好在,可怜曾是,野烧痕深。
付潇湘渔笛,吹残今古销沈。
妙奴不见,纵秦郎、谁更知音。
正雁妾悲歌,雕奚醉舞,楚户停砧。
化碧旧愁何处,魂归些、晚日阴阴。
渺云平铁坝,凄凉天也沾襟。
君子忽我顾,贫家复何有。
虚堂来清风,佳果荐浊酒。
简编记遗逸,论议相可否。
欲知所书人,其骨多已朽。
前者既已然,后来宁得久。
所以昔人云,杯行莫停手。
灵丹九转无仙授,槁色千林何可救。
冻蛟出壑苍髯秀,劲气独与玄冥斗。
秦官五辈空遗臭,陶径单传无别胄。
天寒落日啼猿狖,如见襄阳古耆旧。
花开花谢当春昼,蒲柳迎秋唯恐后。
此地不知黄落候,一盖高风撑宇宙。
贞心耿耿神明佑,六阴虽朋不敢寇。
朔风扬威雪贸贸,君子之伤君子守。
明堂一柱难独搆,青牛伏龟千岁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