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孺子,肥若是,贫何食,糠核耳。
高帝亦为嫂所苦,宾客未食屡操釜。
帝王有大度,雍齿且可容。
奈何怨丘嫂,伯子几不封。
贫贱人谁识真主,此事安能责妇女。
羹颉侯,何足怪。
君不见,未央前殿奉玉卮,记说当年臣无赖。
今日居然较仲多,太公亦复无辞对,殿上齐声呼万岁。
陈孺子,肥若是,贫何食,糠核耳。
高帝亦为嫂所苦,宾客未食屡操釜。
帝王有大度,雍齿且可容。
奈何怨丘嫂,伯子几不封。
贫贱人谁识真主,此事安能责妇女。
羹颉侯,何足怪。
君不见,未央前殿奉玉卮,记说当年臣无赖。
今日居然较仲多,太公亦复无辞对,殿上齐声呼万岁。
这首清代张晋的《读<史记>四十首(其十二)羹颉侯》以陈孺子和刘邦的故事为引,表达了对贫贱之人识别真正领袖能力的质疑,以及对社会对女性的苛责。诗中提到陈孺子虽贫,但高帝刘邦曾受困于贫困,连宾客都需自己做饭,这显示了帝王的气度。诗人批评陈孺子因小事怨恨而错过封赏,暗示贫贱者不易识别真正的领导者,并指出不应过分苛责女性。
接着,诗人引用“羹颉侯”的典故,意在说明即使像汉高祖这样的英雄也有不堪回首的过去,表明历史人物并非完美无瑕。最后,诗人以未央宫中的场景作结,指出即使是权势显赫的太公也无从反驳,众人仍会齐声欢呼,暗讽世态炎凉,权力决定一切。
整首诗通过历史故事和比喻,揭示了社会地位、人性弱点与权力运作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