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何尝去小人,小人如草去还生。
但令鼓舞心归化,不必区区务力争。
君子何尝去小人,小人如草去还生。
但令鼓舞心归化,不必区区务力争。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九成的作品,体现了儒家君子与小人关系的哲学思想。首句“君子何尝去小人”表达的是君子的品德和修养,不会轻易地排斥或远离那些品行不端的小人。这既是对君子宽容大度的一种赞美,也反映出儒家文化中强调的包容性和教育感化的理念。接下来的“小人如草去还生”则用了草的生长特性来比喻小人的品行,尽管可能会被剪除或受到挫折,但他们往往能迅速恢复甚至更为猖獗。这强调了小人难以彻底改变的现实。
第三句“但令鼓舞心归化”则是在提倡一种文化熏陶和道德感召的力量,鼓舞即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用来引导人们的心灵向往高尚的情操,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净化。最后一句“不必区区务力争”表达的是在这种文化教育下,不需要过分计较和强烈竞争,只需顺其自然地接受熏陶,逐渐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整首诗通过对比君子与小人的不同特质,以及强调文化教化的力量,传递了一种社会理想状态:即在一个充满教育感召和艺术熏陶的环境中,人们可以不经意间受到正面的影响,从而实现个人品德的提升。
敬皇急治理,虚怀寄群公。
造膝日有陈,心腑一华容。
浮梁乃亚之,有召无不双。
薆语可易传,往往回重瞳。
国体既以尊,台纲亦从崇。
从容乞骸骨,怃然恻帝衷。
有身但殉君,何必首故垄。
春风荡乡国,遍地成小草。
岂不养浮名,末路难自保。
清泉激幽赏,长松托遥抱。
念彼先达迹,空为后人悼。
青山一见属,方知此图好。
便欲移住之,与山长不老。
绝胜中书堂,二十有四考。
以为黄鹤樵,此樵叶图早。
是故必隐沦,白石翁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