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云气深,苍藓断人迹。
秋草没荒池,残阳余破壁。
院静不逢僧,满地松阴碧。
古佛犹含情,拈花笑对客。
连山云气深,苍藓断人迹。
秋草没荒池,残阳余破壁。
院静不逢僧,满地松阴碧。
古佛犹含情,拈花笑对客。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寺荒凉而又充满禅意的画面。首句“连山云气深,苍藓断人迹”以连绵的山脉和深邃的云气开篇,营造出一种幽深、神秘的氛围,同时通过“苍藓断人迹”暗示了古寺的久无人至,增添了几分历史的沧桑感。
接着,“秋草没荒池,残阳余破壁”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古寺的荒凉景象。秋草覆盖着废弃的水池,夕阳的余晖映照在残破的墙壁上,这样的画面既凄美又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化,巧妙地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
“院静不逢僧,满地松阴碧”则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寺院场景。在这样一个寂静的环境中,诗人似乎并未遇到僧侣,只有满地的松树投下的碧绿阴影陪伴着诗人。这一句不仅展现了寺院的清幽,也暗示了僧侣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最后,“古佛犹含情,拈花笑对客”以古佛的形象收尾,赋予了佛像以情感,仿佛它正以微笑的姿态迎接来访者。这不仅是对佛像的赞美,也是对佛法中慈悲与智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精神的深刻感悟和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寺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意境和深邃的禅意,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心灵净化的体验。
贵贱营营各有求,柴门昼掩静幽幽。
读书无效空千卷,学稼虽勤少一丘。
感慨旧馀王粲赋,栖迟今倦长卿游。
幔亭莫失春风约,我亦身如不系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