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扁不能令子巧,老聃虽智若为传。
遗经尚在台如故,弟子今无似喜贤。
轮扁不能令子巧,老聃虽智若为传。
遗经尚在台如故,弟子今无似喜贤。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和子瞻三游南山九首·传经台》中的其中一首。诗中,苏辙以轮扁和老聃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古代智慧传承的感慨。轮扁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木匠,他的技艺高超,但无法传授给儿子;老聃则是道家创始人老子,虽然聪明无比,但其思想也只能通过著作流传。诗人借此暗示,尽管古代的经典(如老聃的遗著)依然存在,但能理解和继承这些智慧的人才却寥寥无几,如同台上的经书虽依旧,而像“喜贤”(即喜好并能理解贤人之道的人)那样的弟子已经不多见。整首诗寓含了对后世人才凋零、经典难以继起的忧虑,以及对知识传承的深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