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法云无住,流沙归复来。
锡随山鸟动,经附海船回。
洗足柳遮寺,坐禅花委苔。
惟将一童子,又欲过天台。
心法云无住,流沙归复来。
锡随山鸟动,经附海船回。
洗足柳遮寺,坐禅花委苔。
惟将一童子,又欲过天台。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赵嘏所作,名为《赠金刚三藏》。诗中流露出浓厚的佛法修行气息和对自然山水的深切感悟。
“心法云无住”,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宗“心无住而生其道”的理解,将之比作云,无始无终,不可捉摸。"流沙归复来",则是用古印度河流沙洲时隐时现的自然景象来形容世间万物的无常和变化。
"锡随山鸟动,经附海船回",描绘了诗人在山林之间漫游,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锡"可能指的是行者携带的锡杖,而“山鸟”则象征着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经附海船回",或许暗示着对佛法经典的研习与理解,同时也可能是诗人对远行海船所怀念之情。
"洗足柳遮寺,坐禅花委苔",则是具体描写了诗人在自然中修行的情景。"洗足"意味着清洁身心的准备,而“柳遮寺”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宁静所在。"坐禅"表明诗人正在进行内心的冥想和修炼,"花委苔"则是自然界中生机勃勃的一幕。
最后两句"惟将一童子, 又欲过天台",显示了诗人对于继续深造佛法的渴望。"惟将"意味着准备或打算,而“一童子”可能象征着纯真无邪的心灵状态。"又欲过天台"则是表达对更高修行境界(如天台山)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对佛法深刻理解,同时也透露出对于超脱尘世、达到更高精神境界的渴望。
闭门读书非俗人,政使未见犹倾心。
斑窥已骇文彩异,流长要自根源深。
松比灵椿健霜骨,草连玉树辉庭阴。
岐山紫阳近相接,逸响流入花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