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称大圣,成王匪昏君。
分虽君臣义,亲实叔父尊。
胡为伯仲间,四国竞流言。
三年归东国,兀臲心不安。
皇穹岂茫昧,大风播乾坤。
苟无金縢书,精意竟莫宣。
吾观君臣际,会合良独难。
缅怀周公德,巍巍动天阍。
周公称大圣,成王匪昏君。
分虽君臣义,亲实叔父尊。
胡为伯仲间,四国竞流言。
三年归东国,兀臲心不安。
皇穹岂茫昧,大风播乾坤。
苟无金縢书,精意竟莫宣。
吾观君臣际,会合良独难。
缅怀周公德,巍巍动天阍。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叶懋创作的《感兴二十一首》中的第十二首,名为“感兴”。叶懋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周公和成王之间君臣关系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诗中首先提到周公被誉为大圣,成王并非昏庸之君,强调了君臣之间的明确职责与尊重。接着,诗人感叹在君臣关系中,即使分属君臣之义,但实际关系如同叔父般亲密,却因外界的流言蜚语而产生隔阂。周公最终离开朝廷回到东国,内心充满不安,这反映了君臣之间会合的不易。
诗人进一步指出,上天似乎也对此有所感应,通过大风的播动,预示着某种变化。如果没有周公留下的金縢书(一种古代用于秘密记载重要事项的竹简),其深沉的心意可能无法得到宣泄或理解。这暗示了周公与成王之间深厚的情感与信任,以及这种信任的重要性。
最后,诗人感慨于君臣际遇的复杂与艰难,表达了对周公高尚品德的敬仰,认为他的行为对天地都有深远的影响。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探讨了君臣关系中的情感、信任与责任,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