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性畏剽刭,人情忌孤蹇。
兰以香就焚,膏因明自减。
洁躬能取尤,高才终见远。
郑卫登中堂,韶英听斯缓。
溷流趋靡靡,谁复察区款。
灵均多遗悲,渔父有先见。
皎皎明月珠,溘矣沈湘沅。
至人执元枢,俛仰能自遣。
无为以为宝,随时任舒捲。
物性畏剽刭,人情忌孤蹇。
兰以香就焚,膏因明自减。
洁躬能取尤,高才终见远。
郑卫登中堂,韶英听斯缓。
溷流趋靡靡,谁复察区款。
灵均多遗悲,渔父有先见。
皎皎明月珠,溘矣沈湘沅。
至人执元枢,俛仰能自遣。
无为以为宝,随时任舒捲。
此诗《读离骚经》由明代诗人李时行所作,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屈原及其作品《离骚》的深刻理解和感慨。
首句“物性畏剽刭,人情忌孤蹇”以物性和人情的畏惧与忌讳,引出对《离骚》中屈原独特个性和遭遇的思考。接着“兰以香就焚,膏因明自减”以兰花和油脂的特性,比喻屈原虽才华横溢,却因坚持正道而遭受迫害,最终悲剧收场。
“洁躬能取尤,高才终见远”赞扬了屈原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即使在逆境中也坚守自我,但最终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郑卫登中堂,韶英听斯缓”通过音乐的比喻,指出屈原的高尚品质虽被误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将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欣赏。
“溷流趋靡靡,谁复察区款”则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暗示了屈原的悲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环境使然。最后,“灵均多遗悲,渔父有先见”提到屈原的悲哀和渔父的明智,进一步强调了屈原的孤独和不被理解。
“皎皎明月珠,溘矣沈湘沅”以明月珠的沉没,象征屈原的不幸命运,同时也表达了对屈原精神的敬仰和怀念。“至人执元枢,俛仰能自遣”赞美了屈原的超凡脱俗,即使面对困境也能自我解脱。“无为以为宝,随时任舒捲”则总结了屈原的人生哲学,即顺应自然,随遇而安,不强求外物,体现了其深邃的智慧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离骚》的解读,不仅表达了对屈原个人命运的同情和敬意,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地涌琉璃界,天开翡翠林。
那知近湫隘,谁意得幽寻。
日丽花台迥,云横贝阙深。
绀园浮霁彩,琪树带春阴。
玉涧珠泉滴,丹窗绿嶂临。
梵王红锦服,仙女碧瑶簪。
金作山龙甲,朱为海鸟襟。
鸣钟惊雉舞,讲法引猿吟。
境静尘难染,机深虑不侵。
愿因清净力,从此识真心。
雪花飞度西湖来,东风吹上孤山梅。
林逋宅前春信早,北枝乱吐南枝开。
我昔扶筇六桥路,看花几度曾延伫。
从教寒透素貂裘,行遍瑶英最深处。
江湖旧游三十年,绿樽空负看花缘。
休文巧思夺天造,一枝香玉横吴笺。
南湖佳士烟霞伴,斋閤高悬供适玩。
持来索我赋梨云,恍惚花神照挥翰。
翩然唤醒花前盟,总是江空岁晚情。
欲挟飞仙花下去,莫教玉笛弄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