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寻僧远,居常信马蹄。
移时取香饭,半日濯灵溪。
白马迎人下,清猿对客啼。
亭前有封殖,试为问红梨。
城外寻僧远,居常信马蹄。
移时取香饭,半日濯灵溪。
白马迎人下,清猿对客啼。
亭前有封殖,试为问红梨。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探访远离尘嚣的寺庙的宁静之旅。首句“城外寻僧远”,点明了诗人为了寻找隐居的僧侣,特意离开了喧闹的城市,踏入了幽静的山林之中。接着,“居常信马蹄”一句,生动地展现了诗人随性而行,不拘泥于路径,任由马儿自由行走的情景。
“移时取香饭,半日濯灵溪。”这两句描绘了诗人沿途的活动,他花费了一些时间去准备香饭,可能是在寻找或采摘食材,同时也利用这段时间在清澈的溪水中洗涤,享受着自然的洗礼。这样的细节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致品味,也暗示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深深向往。
“白马迎人下,清猿对客啼。”这两句则通过动态的场景,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与和谐。白马的出现,仿佛是大自然对诗人的欢迎,而清猿的啼声,则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机与灵动。这些动物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也暗示了诗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最后,“亭前有封殖,试为问红梨。”诗人注意到亭子前有一片种植,便好奇地询问起红梨的情况。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好奇心和对周围事物的关注,也暗示了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次充满诗意的自然之旅,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自然美景以及和谐共生的向往与追求。
浊漉城头北风起,夜闻山阳泣山鬼。
曹家寒食汉家坟,翁仲无情堕铅水。
当时神州悲陆沈,两京陵墓成荒岑。
祠官旧事空投玉,校尉新衔有摸金。
征西将军老不死,墓上曹侯竟谁是。
虎皮羊质五官郎,抱颈轻狂作天子。
岂知刚卯摧金刀,转眼又失当涂高。
赤符未绝中兴汉,白石先闻大讨曹。
至今日暮行山路,回首铜台复何处。
春雨曾传卖履愁,秋声谁觅西陵树。
君不见长安石马嘶昭陵,会稽社宇啼冬青。
抔土山阳还好在,人间玉碗几飘零。
天匠铸山骨,如龙蜿蜒附。
群峰触类长,屈指难悉数。
四围作屏翰,一线斜通路。
蹑磴上烟丛,林莽曲回互。
圣泉沁心脾,岚翠黏衣屦。
名区得名人,岩石乃成趣。
溯昔有宋时,先世曾此住。
窝仍安乐名,疑有鬼神护。
渺矣人风遥,忽焉佛日度。
贝梵及钟鱼,历朝朝暮暮。
甘棠剪且伐,谁为美嘉树。
祠宇家无哗,谁为奉香炷。
生前磊落者,定无毫发忤。
释耶与老耶,初不碍儒素。
不同归幻尘,孰似此侨寓。
当共青山色,今古长如故。
洛阳城中三尺雪,袁生冻卧僵欲折。
俗令不惜故人怜,囊底尚有佣书钱。
持向东市得老羖,韦以大布宽于旃。
由来朱紫轻毳褐,此裘著敝誓不脱。
千金狐腋裹膻腥,羊若有知死胜活。
从此柴门昼不关,城西积素辉连山。
耻向泽中钓时誉,独揽登高吟晓寒。
幸语高士卫尔冰霜骨,慎莫负薪傲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