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重午泛菖蒲,儿女搔头亦篆符。
忍复研朱如羽客,懒能切玉醉狂夫。
长歌楚些冤何有,却忆山人讽已无。
田里萧萧方渴雨,小轩清望老怀孤。
年年重午泛菖蒲,儿女搔头亦篆符。
忍复研朱如羽客,懒能切玉醉狂夫。
长歌楚些冤何有,却忆山人讽已无。
田里萧萧方渴雨,小轩清望老怀孤。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的习俗与诗人的情感。首联“年年重午泛菖蒲,儿女搔头亦篆符”点明了端午节的传统活动,菖蒲泛舟、儿女在额头上画上篆文符咒,充满了节日的氛围。颔联“忍复研朱如羽客,懒能切玉醉狂夫”则表达了诗人的内心状态,他似乎对这些传统习俗感到疲惫,不愿再像羽士那样细致地研墨,也不愿像狂夫那样豪饮。颈联“长歌楚些冤何有,却忆山人讽已无”中,“长歌楚些”引用了屈原的作品,表达了对屈原冤屈的感慨,而“山人讽已无”可能是指失去了某种精神寄托或朋友的陪伴。尾联“田里萧萧方渴雨,小轩清望老怀孤”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端午节的孤独感,田野间萧条,正渴望着雨水,而他在小轩中独自凝望,心中充满了孤独。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端午节的习俗和诗人的情感变化,反映了传统文化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以及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传统节日情感体验的反思。
泼翁浮醅新酿熟,得霜寒菊始开齐。
养丹道士颜如玉,爱酒山翁醉似泥。
不惜蕊从蜂采去,尚余香有蝶来栖。
莫嫌学舍宫闲冷,犹得芳樽此共攜。
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枯时始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