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未巡江国,路径东蒙东。
兹因驻泉林,取道鲁附庸。
乃在蒙羽阳,颛臾考古封。
回首望云岩,嶊崣扶郁葱。
升仙传贺元,躬稼忆承宫。
是时春雪霁,半积半已融。
其阴积必多,前况想像中。
山灵许藉问,何以巧遇同。
辛未巡江国,路径东蒙东。
兹因驻泉林,取道鲁附庸。
乃在蒙羽阳,颛臾考古封。
回首望云岩,嶊崣扶郁葱。
升仙传贺元,躬稼忆承宫。
是时春雪霁,半积半已融。
其阴积必多,前况想像中。
山灵许藉问,何以巧遇同。
这首诗描绘了乾隆皇帝过蒙山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对历史文化的追思。
首句“辛未巡江国,路径东蒙东”,点明了时间与地点,乾隆皇帝在辛未年巡视江国,途径东蒙山。接下来,“兹因驻泉林,取道鲁附庸”描述了他停留于泉林,并通过鲁地的附属区域,前往蒙山。
“乃在蒙羽阳,颛臾考古封”则提到了蒙山的具体位置,以及古代在此地的封号。接着,“回首望云岩,嶊崣扶郁葱”描绘了回望云岩,山峦叠嶂,郁郁葱葱的景象。
“升仙传贺元,躬稼忆承宫”引用了传说中的升仙故事和亲自耕作的记忆,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与怀念。紧接着,“是时春雪霁,半积半已融”描述了春天雪后初晴的景象,雪水半融,生机勃勃。
“其阴积必多,前况想像中”推测山阴处积雪必然更多,通过想象描绘出一幅静谧而壮丽的画面。“山灵许藉问,何以巧遇同”最后,诗人以山灵自问,表达了对这次相遇的惊喜与不解,仿佛与山灵有着某种默契。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蒙山的自然风光,还融入了历史文化和个人情感,体现了乾隆皇帝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历史文化的深厚兴趣。
任君洒墨即成诗,万物生愁困品题。
清似钓船闻夜雨,壮如军垒动秋鼙。
寒花篱脚飘金钿,新月天涯挂玉篦。
更欲少留观落笔,须判一饮醉如泥。
平生三业净,在俗亦超然。
佛事一盂饭,横眠不学禅。
松风佳客共,茶梦小僧圆。
漫续山家颂,非诗莫浪传。
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
我观诸境尽,心与古人同。
僧发侵眉白,桃花映竹红。
傥来寻祖意,展手似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