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问幽兰桂,空山复若何。
芬芳终有分,采折更谁过。
望在轩阶近,恩沾雨露多。
移居傥得地,长愿接琼柯。
为问幽兰桂,空山复若何。
芬芳终有分,采折更谁过。
望在轩阶近,恩沾雨露多。
移居傥得地,长愿接琼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护国所作,名为《山中寄王员外》。诗中的意境十分幽深,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
“为问幽兰桂,空山复若何。” 这两句诗开篇便设置了一个神秘的场景,诗人在询问那隐秘的兰花和桂树,在这空旷的山中,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这里的“空山”不仅指物理上的无人,更有精神上的寂静与超然。
“芬芳终有分,采折更谁过。” 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珍惜和敬畏。他认为每一样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即使是芬芳的花朵,也不应轻易采摘,因为这可能会打扰到某种平衡。
“望在轩阶近,恩沾雨露多。” 这两句转而描绘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感激。在高耸的轩阶旁,他能感到朋友的恩泽如同雨露般丰厚,这里表达了一种深切的情谊。
“移居傥得地,长愿接琼柯。”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祝愿。他希望能够找到一个理想的地方定居,并且能一直保持着与朋友之间那份纯洁高雅的情意,就像接续珍贵的琼柯一样。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深刻感悟。
秋光澹绝。写霜容隐隐,脱手如活。
向晚东篱,疑有疑无,翻笑醉中难折。
柴桑人去空行径,剩一片、晋时明月。
想剪灯、移近南窗,留得此花神骨。
为问风摇素壁,雨昏云又破,几度明灭。
细认尊前,墨淡霜浓,平展画屏秋阔。
烟痕瘦尽无馀艳,怕看到、夜阑人别。
只爱他、晓色澄潭,清露满身明洁。
当阶忽云根,现出九华小。
嫌如翔凤鸾,不敢下凡鸟。
松胎孕星星,岳色浮了了。
一穴通仇池,三峰接蓬岛。
何人题石芝,积藓勤剔扫。
寻名转愕眙,欲摘屡伤爪。
朱柯笑轮囷,华盖状纠矫。
紫翠扑人来,灵光烛霞表。
岂惟倒海岳,或恐下商皓。
颇笑玉局翁,梦境殊草草。
何如此庭中,一日百吟绕。
倘有煮石方,那患熟芝老。
急唤金鸦锄,吾方待之饱。
济出地为濋,百窍飞名泉。
初疑地脉碎,谁识天机全。
荡摇烟霭珠碧晕,激漱风石筝琵弦。
舜田仙祓倒晴翠,映带密樾交漪涟。
千头鱼戏影蕺蕺,一足鹭立姿翩翩。
宛然发兴在濠上,却笑庄惠多言诠。
世上小儿强解事,分次甲乙争喧阗。
谁知清济一而已,泉自不语流涓涓。
长瓶大瓮日来汲,几辈饮水知其源。
我家住近二泉侧,爱听蚓窍松风前。
区区较此但百一,便拟买宅居穷年。
手携桑苧经一卷,日日来放鳊鱼船。
广川绍绝学,命世伊吕俦。
对策未竟用,说灾行见收。
遂令王佐才,老逐经生游。
东海牧羊叟,乃是平津侯。
方以曲学显,亦曰治春秋。
再遗相骄王,不异豺虎投。
为问东阁门,磬折何所求。
一上丞相书,未免经术羞。
幸哉盛名下,犹得遂首丘。
差胜洛阳贾,作赋沈湘流。
经过下帷处,高台列松楸。
感激士不遇,此意良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