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川绍绝学,命世伊吕俦。
对策未竟用,说灾行见收。
遂令王佐才,老逐经生游。
东海牧羊叟,乃是平津侯。
方以曲学显,亦曰治春秋。
再遗相骄王,不异豺虎投。
为问东阁门,磬折何所求。
一上丞相书,未免经术羞。
幸哉盛名下,犹得遂首丘。
差胜洛阳贾,作赋沈湘流。
经过下帷处,高台列松楸。
感激士不遇,此意良悠悠。
广川绍绝学,命世伊吕俦。
对策未竟用,说灾行见收。
遂令王佐才,老逐经生游。
东海牧羊叟,乃是平津侯。
方以曲学显,亦曰治春秋。
再遗相骄王,不异豺虎投。
为问东阁门,磬折何所求。
一上丞相书,未免经术羞。
幸哉盛名下,犹得遂首丘。
差胜洛阳贾,作赋沈湘流。
经过下帷处,高台列松楸。
感激士不遇,此意良悠悠。
这首诗描绘了董仲舒在德州的董子台的场景,通过董子台的历史与董仲舒的人生经历,展现了董仲舒的学术追求与政治命运的对比。诗中提到董仲舒广川学派的继承,与伊尹、吕尚并称,却因对策未完便被重用,后因预言灾害而被接纳。诗中赞扬了董仲舒作为王佐之才,最终却只能与经生为伍,比喻其政治生涯的起伏。同时,诗中也提到了董仲舒晚年如东海牧羊的隐居生活,却意外地成为了平津侯,讽刺了当时的政治风气。诗中还涉及了董仲舒的学术成就与政治地位的矛盾,以及他与东阁门的关系,表达了对董仲舒未能施展抱负的遗憾。最后,诗中以董仲舒的最终归宿与洛阳贾的对比,表达了对董仲舒命运的同情与感慨。整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董仲舒复杂的人生轨迹和深沉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