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江楼,临海月,城上角声呜咽。堤柳动,岛烟昏,两行征雁分。
京口路,归帆渡,正是芳菲欲度。银烛尽,玉绳低,一声村落鸡。
背江楼,临海月,城上角声呜咽。堤柳动,岛烟昏,两行征雁分。
京口路,归帆渡,正是芳菲欲度。银烛尽,玉绳低,一声村落鸡。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晚秋夜景的画面,通过对月色、声响、植物动态和鸟类飞行等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与艺术风格。
“背江楼,临海月”两句开篇即设定了一种超脱世俗、面对大自然的境界。江边的楼阁不仅是空间位置,也象征着一种隔绝尘嚣的心灵状态。而“城上角声呜咽”则传递出一种哀婉动听的声音,可能是军中号角或是某种乐器的声音,这声音在夜晚的空气中显得尤为凄凉。
“堤柳动,岛烟昏”两句继续描绘自然景象。堤岸边的柳树随风摇曳,而远处岛屿上的烟雾朦胧,这些细节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同时也暗示了一种淡淡的忧愁。
“两行征雁分”则是对秋季常见景象的描绘,即大雁成群南飞,形成一行或数行。这里的“两行”可能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或者某种理想的渴望和追寻。
接下来的“京口路,归帆渡,正是芳菲欲度”几句,则描绘了一种旅途归家的场景。京口之路,船帆将启航,这不仅是一个实际的地理转移,也象征着心灵的某种超越和到达。
最后,“银烛尽,玉绳低,一声村落鸡”则是对夜深人静后的描写。银烛即蜡烛,玉绳可能指的是窗上的丝绦,这里暗示了时间已经很晚。而“一声村落鸡”的啼叫,则打破了夜的宁静,也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到来。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生活细节的精美描写,展现了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内心感受,是一首充满意境和情感的抒情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