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绿藏深壑,苔龛路几层。
侧身同蚁进,牵臂学猿腾。
累重缘留发,栖幽欲妒僧。
半生迟引退,应悔镂春冰。
万绿藏深壑,苔龛路几层。
侧身同蚁进,牵臂学猿腾。
累重缘留发,栖幽欲妒僧。
半生迟引退,应悔镂春冰。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师的生活环境与心境,充满了深邃的哲理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首句“万绿藏深壑”,以“万绿”形容山中植被之繁茂,“深壑”则展现了山的深邃与幽静,营造出一种隐秘而生机勃勃的氛围。接下来“苔龛路几层”,通过“苔龛”这一细节,不仅描绘了禅师修行之地的简朴与自然,也暗示了修行之路的曲折与漫长。
“侧身同蚁进,牵臂学猿腾”两句,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将修行者的生活状态与蚂蚁、猿猴进行对比,形象地表达了修行过程中的艰难与坚持。蚂蚁虽小,却能坚持不懈地前进;猿猴灵活,能够腾跃自如,这两者都象征着修行者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
“累重缘留发,栖幽欲妒僧”则进一步揭示了修行者的内心世界。他们之所以留发修行,是因为内心负担沉重,希望通过修行来减轻内心的痛苦;而“欲妒僧”则可能是指他们对僧侣生活的向往与羡慕,或是对自己未能完全融入僧侣生活的一种自我反思。
最后,“半生迟引退,应悔镂春冰”表达了诗人对这位禅师半生修行的感慨。或许禅师在经历了半生的修行后,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对过去的执着与追求产生了反思,意识到有些东西如同春冰般易碎,不应过于执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禅师生活环境和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修行的艰辛与深刻的人生哲思,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学士声先压并游,词源浩荡浸昆丘。
九重紫殿三题就,万里青云数刻收。
天子临轩名第二,春官奏卷等俱优。
翰林试笔寻挥写,册府讹文倏校雠。
京邑纷华非所好,乡邦偃宴得其求。
始看别酒倾同舍,早听欢谣载两州。
严诏飞来批凤尾,近班归去立螭头。
一年父老漫留寇,四世公台将至彪。
即日金銮开步武,往时驷马减风流。
蹉跎旧掾瞻行色,渐老从军祗自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