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坐日月,嗟我废其身。
于世一无补,蠹食皆游民。
破牖不蔽风,窥天云嶙峋。
城荒雀无归,来与檐树亲。
岂伊静有俟,非时难为嗔。
东家叟拥棉,饮酒自矜春。
读书坐日月,嗟我废其身。
于世一无补,蠹食皆游民。
破牖不蔽风,窥天云嶙峋。
城荒雀无归,来与檐树亲。
岂伊静有俟,非时难为嗔。
东家叟拥棉,饮酒自矜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冬日里在书斋中读书的情景,以及对个人生活状态和外界环境的感慨。首句“读书坐日月”,形象地展现了诗人沉浸于书海中的时光流逝,仿佛与日月同在。接着,“嗟我废其身”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因长时间读书而忽视身体健康的自责。
“于世一无补,蠹食皆游民”两句,诗人反思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并无贡献,暗指自己如同蛀虫,消耗资源却无所作为,将自己与游手好闲之人相提并论,流露出一种自我贬抑的情绪。
“破牖不蔽风,窥天云嶙峋”描绘了书斋内破旧不堪的景象,窗户破败无法遮挡寒风,只能透过云雾缭绕的天空窥视外面的世界,营造出一种孤寂与落寞的氛围。
“城荒雀无归,来与檐树亲”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荒凉与冷清,城池荒废,连鸟儿都失去了归宿,只能与屋檐下的树木为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岂伊静有俟,非时难为嗔”表达了诗人对于外界环境变化的无奈与接受,即使在安静的环境中等待,也难以改变不合时宜的现状,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
最后,“东家叟拥棉,饮酒自矜春”通过对比,展现了邻居家老人的生活状态,尽管生活简朴,但依然能享受春天的温暖与快乐,暗示了诗人对于自身处境的反思与觉醒,或许在平凡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冬日书斋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个人生活状态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无奈,同时也蕴含着对简单生活态度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