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梁文仲和尚石》
《梁文仲和尚石》全文
明 / 张嗣纲   形式: 七言律诗

怪石千寻开色相,不将一苇渡沧溟。

只身天地作禅字,一念菩提即佛经。

锡杖未悬非故体,袈裟不替是真形。

本来忘语肝肠在,喜听潮音礼上清。

(0)
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梁文仲和尚与怪石的意象,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修行境界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诗中“怪石千寻开色相”一句,以怪石高耸入云,象征着和尚的修行之路艰难而深远,同时也寓意着其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不将一苇渡沧溟”,则表达了和尚不依赖外物,独自面对修行的挑战,体现了其坚定的意志和独立的人格。

“只身天地作禅字,一念菩提即佛经”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和尚与天地合一的修行状态,以及他心中所怀的佛性。这里的“禅字”和“佛经”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修行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和精神追求的体现。通过“一念”即可达到“菩提”,意味着在和尚的心中,每一刻都是修行的时刻,每一念都蕴含着佛性的光芒。

“锡杖未悬非故体,袈裟不替是真形”则揭示了和尚修行的本质,锡杖和袈裟虽是修行的象征,但真正的修行在于内心的转变和对真理的追求,而非外在形式的变化。这表明和尚已经超越了物质和形式的束缚,达到了心灵的自由和纯净。

最后,“本来忘语肝肠在,喜听潮音礼上清”表达了和尚在忘却言语的同时,依然保持着对宇宙自然之音的倾听和敬畏之心。这种境界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理解,也暗示了他在修行过程中对宇宙真理的领悟和崇敬。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和尚独特的修行之道和对佛法的独到见解。

作者介绍

张嗣纲
朝代:明   字:效忠   籍贯:清远

张嗣纲,字效忠。清远人。少怀大志,及长,闭户潜修,于经史外,更习《六韬》《三略》。明神宗万历十六年(一五八八)、二十二年(一五九四)、二十五年(一五九七)连中三榜武魁。按例,官拜新安南头参将,年八十有五而卒。有《戈馀诗草》二卷。事见民国《清远县志》卷一〇。
猜你喜欢

长流水二首·其一

汉差人已往,唐镇迹仍留。

不少去来客,都怀今古愁。

三春惊半度,一水竟长流。

好把轻瓢浥,烹泉酌茗瓯。

(0)

晚登南禅寺三清殿

石蹬层层路不平,登临绝巘四望惊。

田分万井村高下,烟点三川树纵横。

山势东来围古塞,河声北走撼边城。

自然落日照青海,欲泻杯中水一泓。

(0)

呈左爵相七律二首·其二

感恩知己更何人,六十余年戴德身。

千水见河山见华,维崧生甫岳生申。

从来诗律推元老,自古边防借重臣。

遥想玉门关外路,万家杨柳一时新。

(0)

题张果栖隐处

我爱消灾崖,此中有佳处。

桥涉嘉陵江,逶迤纵云步。

中有一径通,盘折无层数。

秀石悬空崖,幽窈多清趣。

凭栏远望间,意迷入山路。

惟见清冥合,山川起烟雾。

传云张果仙,栖此发神悟。

长啸惟幽人,白云自来去。

(0)

游穹窿山

十年林下无羁绊,吴水吴山饱探玩。

穹窿至近高且险,欲至靡由辄兴叹。

喜闻地主有嘉招,春服初成杂童冠。

画船载酒出胥口,略绰湖稍旋抵岸。

民淳地僻客至稀,老少相扶出门看。

吴王种香泾尚存,岁岁采香多女伴。

我闻且欲登香山,雨脚忽来行涣散。

明朝雨势止复作,世路阴晴那可算。

文侯岂失虞人期,勇往前行赖明断。

篮舆旋泞那复辞,逦迤青山开四畔。

前山云接后山云,似是山灵显奇观。

嵚崎荦确路登登,山腹盘回转危栈。

诸峰一望皆下风,始信阳山才抵半。

买臣驳落读书台,曾是樵夫终佐汉。

丈夫出处会有时,不记当年愚妇讪。

清泉一脉甘且寒,肝肺尘埃得湔浣。

山头咫尺不得升,甘被同行讥老愞。

兹行虽胜兴未厌,斜日归途几留盼。

回头一笑谢地主,他日重来殊未晏。

(0)

朱半山挽词·其一

晚从秦晋结葭莩,绍也他年可不孤。

回首玉山人去远,夷亭斜日雨疏疏。

(0)
诗词分类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诗人
刘诜 林俊 殷奎 王洪 李江 柯九思 王时翔 俞德邻 王绅 区怀年 薛始亨 释宗杲 金武祥 张方平 区怀瑞 丁澎 宋登春 韩邦奇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