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畹萋萋草共生,吴城日日卖花声。
离骚读尽无人问,閒倚萧斋看落英。
楚畹萋萋草共生,吴城日日卖花声。
离骚读尽无人问,閒倚萧斋看落英。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与文人的孤高情怀。首句“楚畹萋萋草共生”,以楚地的广袤草甸起笔,渲染出一种自然生长的野趣,暗含着对自由与生命力的赞美。接着,“吴城日日卖花声”则将视角转向市井,通过每日的花市喧嚣,展现了生活的热闹与繁华,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的世俗与变迁。
“离骚读尽无人问”,诗人引用屈原《离骚》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古代文学经典的深沉思考和对现实世界中无人理解或回应的感慨。这不仅是对个人境遇的抒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氛围的一种写照——知识与艺术的孤高与寂寞。
最后,“闲倚萧斋看落英”,画面转为静谧,诗人独自倚靠在萧瑟的书房中,观赏着飘落的花瓣。这一场景既是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是内心世界的投射,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个人情感表达,展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历史、文化的独特感悟,以及在世俗生活中的自我反思与超越。
冻云垂野,乍乾坤惨淡,冰花飞落。
卷地朔风寒彻骨,且把貂裘重着。
美酒千钟,清歌一曲,未用伤飘泊。
君看席上,玉人娇胜花萼。
自笑老矣元龙,黄尘两鬓,镜里今非昨。
不愿腰间悬斗印,不愿身骑黄鹤。
非俗非仙,半醒半醉,只恐人猜却。
钟期安在,为谁重理弦索。
半世乾忙,漫走遍、燕南代北。
凡几度、马蹄平踏,卧虹千尺。
眼底关河仍似旧,鬓边岁月还非昔。
并阑干、惟有石狻猊,曾相识。
桥下水,东流急。
桥上客纷如织。
把英雄老尽,有谁知得。
金斗未悬苏季印,绿苔空渍相如笔。
又平明、冲雨入京门,情何极。
一梦黄梁,邯郸道、几人曾觉。
空怨杀、津亭叠鼓,戍楼残角。
往岁相逢淮□渡,今年同向钱塘泊。
叹飘零、俱为出山忙,平生错。
青青鬓,长如昨。
纷纷事,轻抛却。
道功名何必,凤池麟阁。
老境尚期游汗漫,壮心不用伤离索。
恨明朝、相望越山重,吴江阔。
仙翁家住蓬壶,骑麟来自祥云表。
琼琚玉佩,月裳霞袂,炯然相照。
道出羲黄,才过迁固,文如盘诰。
向紫霄高处,遨翔容与,知此贵,世间少。
万里江湖浩渺。
驾风霆有时曾到。
斯文谁主,大谟谁决,君归能早。
铃索声中,金莲影里,鬓华未老。
看九重早晚,天恩飞下,历中书考。
翠微冷浸清溪,洞天惟许仙家住。
主人新葺,柳亭梅坞,竹轩松户。
绿野风烟,东山泉石,少人知处。
怕椿翁早晚,急流勇退,田园计,已成趣。
不恋銮坡玉署。
要管领东皋朝暮。
君应解得,风波何限,功名良苦。
琥珀醅浓,玻璃盏大,醉扶归路。
料沙头鸥鹭,也应笑我,却匆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