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迢迢、千山万壑,竹杖芒鞋轻度。
满面上、蛮烟瘴雨。不觉沉沉天暮。
村店茅檐,朦胧淡月,照梦儿归去。
又却被、无赖村鸡,未晓唤回,依旧草床孤旅。
天渐明、朝炊才罢,又走羊肠歧路。
行李半肩,萧条书剑,尽染枝头露。
过岭来倦矣,危亭且自少住。
怪竹筐、携来焦饭,簌簌万千沙土。
手掬寒泉,坐餐林下,不辨甘和苦。
劝行人且饱,前途未知谁主。
怅迢迢、千山万壑,竹杖芒鞋轻度。
满面上、蛮烟瘴雨。不觉沉沉天暮。
村店茅檐,朦胧淡月,照梦儿归去。
又却被、无赖村鸡,未晓唤回,依旧草床孤旅。
天渐明、朝炊才罢,又走羊肠歧路。
行李半肩,萧条书剑,尽染枝头露。
过岭来倦矣,危亭且自少住。
怪竹筐、携来焦饭,簌簌万千沙土。
手掬寒泉,坐餐林下,不辨甘和苦。
劝行人且饱,前途未知谁主。
这首清代俞士彪的《十二时·遂昌道中》描绘了诗人长途跋涉的艰辛与孤独。"怅迢迢、千山万壑,竹杖芒鞋轻度",以轻装简行的场景,展现出诗人坚韧的意志和对未知路途的淡淡哀愁。"满面上、蛮烟瘴雨",形象地描绘出旅途中的恶劣环境,暗示着身心的疲惫。
"不觉沉沉天暮",时间悄然流逝,诗人沉浸在旅途中,直到夜幕降临。"村店茅檐,朦胧淡月,照梦儿归去",月光下的梦境短暂而美好,却被村鸡无情唤醒,再次陷入孤寂。"行李半肩,萧条书剑,尽染枝头露",描绘出行囊沉重,沿途景色凄凉,只有露水相伴。
"过岭来倦矣",表达了长途跋涉后的疲惫,诗人选择在危亭稍作停留。"怪竹筐、携来焦饭,簌簌万千沙土",揭示了旅途生活的艰苦,连食物都变得粗糙。"手掬寒泉,坐餐林下,不辨甘和苦",表现出诗人对简单生活的满足,不论滋味如何,都能坦然接受。
最后,诗人以"劝行人且饱,前途未知谁主"作结,提醒自己也劝诫他人,前方道路未知,唯有珍惜当下,吃饱喝足,为未知的明天做好准备。整首诗情感深沉,画面生动,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人生的哲理。
仙陀婆子太聪明,倩人代转金刚经。
大师下座行一匝,虚空合掌侧耳听。
五千四十单八卷,卷卷转毕无濡停。
婆子大笑复申请,尚馀半藏须圆成。
师王默坐不动地,雷音奋迅开疑情。
婆子领话乃稽首,龙象蹴踏皆闻声。
两重公案谁料理,卫家寿母多男子。
长斋绣佛自年年,筑室饭僧聊尔尔。
法轮转转转不休,一波未平一波起。
大通古寺老古锥,闻声见相生欢喜。
借婆帔子拜婆年,是则是矣似亦似。
似何似,高似白云山,深似沥江水。
法量高深寿量同,真经一藏从兹始。
耳边闻有丹霞山,如闻说食不得餐。
十年梦想如一日,无昼无夜无忙閒。
违时失候乃一出,力羸筋怯惭衰顽。
丹梯似天不可及,十步一息穷跻攀。
攀藤直上最高处,俯视万山如米聚。
山僧怪我来何迟,相逢道新不道故。
初来但觉此山高,岂知更有高高步。
请师暂洗脚板泥,上床默坐消尘虑。
明朝日出天宇清,突出孤峰待师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