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望晴晴,闽粤望雨雨。
其馀各称时,额手庆农务。
谁云此一室,每因周九㝢。
报丰不为喜,恐属饰言附。
告灾辄为愁,赒济敢蕲固。
人情阅知艰,天眷承益惧。
永言持此志,庶不至大误。
江浙望晴晴,闽粤望雨雨。
其馀各称时,额手庆农务。
谁云此一室,每因周九㝢。
报丰不为喜,恐属饰言附。
告灾辄为愁,赒济敢蕲固。
人情阅知艰,天眷承益惧。
永言持此志,庶不至大误。
这首诗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宴坐斋中成咏》。诗中描绘了对自然现象的不同期待与反应,以及在面对丰收与灾害时人们复杂的情感和态度。
首句“江浙望晴晴,闽粤望雨雨”,生动地展现了不同地域对天气的期盼:江浙地区的人们希望晴朗,而闽粤地区的人们则渴望雨水。这种地方差异反映了人们对农业生产的依赖,晴天有利于晾晒谷物,雨天则利于灌溉农田。
接着,“其余各称时,额手庆农务”描述了其他地区根据季节特点进行相应的农事活动,人们以双手合十的动作表达对农事的庆祝,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顺应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谁云此一室,每因周九㝢”一句,通过对比个人空间与广阔天地,表达了个体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即使在狭小的斋室内,也能感受到与外界的关联,这种关联不仅体现在对天气的期待上,也体现在对农业生产与自然变化的深刻理解中。
“报丰不为喜,恐属饰言附”揭示了人们在面对丰收时的复杂心态。丰收本应是喜讯,但人们却担心这可能是某种表面的装饰或言辞上的附会,可能隐藏着潜在的问题或危机,体现了对现实情况的审慎态度。
“告灾辄为愁,赒济敢蕲固”反映了人们在灾害面前的忧虑和实际行动。面对灾害的警告,人们感到愁苦,并积极寻求救济,体现了对困难时期的应对策略和互助精神。
“人情阅知艰,天眷承益惧”表达了人们在经历生活艰辛后对天命的敬畏,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力感,体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谦卑和对命运的思考。
最后,“永言持此志,庶不至大误”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即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正确的态度来避免重大错误。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呼吁,也是对社会整体行为准则的倡导,强调了在面对自然和社会挑战时保持谨慎和智慧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乾隆皇帝对自然、农业生产和人类情感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社会和谐与个人道德修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