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难,兴学尤难,壮矣,挽既倒之波澜,如公有几;
爱国易,报国不易,痛哉,怀未竟之素志,继起伊谁。
劝学难,兴学尤难,壮矣,挽既倒之波澜,如公有几;
爱国易,报国不易,痛哉,怀未竟之素志,继起伊谁。
此联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张百熙先生的崇高敬意与深切怀念。上联“劝学难,兴学尤难,壮矣,挽既倒之波澜,如公有几”中,“劝学难”和“兴学尤难”揭示了教育事业的艰巨性,而“挽既倒之波澜”则形象地描绘了张百熙在教育改革中的巨大贡献,仿佛他是在力挽狂澜于既倒,展现了其非凡的勇气与决心。下联“爱国易,报国不易,痛哉,怀未竟之素志,继起伊谁”则进一步阐述了爱国之情虽易得,但真正实现报国之志却非易事,表达了对张百熙未能完成其理想抱负的深深遗憾,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在未来的日子里,谁能继续他的事业,继承他的遗志?
整体而言,这副挽联不仅高度赞扬了张百熙先生在教育和国家建设方面的卓越贡献,还深刻反映了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忧虑与期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与远见卓识。
富贵不难致,名节几人全。
渡江龙化,于今,五十有三年。
历数朝堂诸老,谁似武夷仙伯,操行老弥坚。
吾道适中否,一柱独擎天。湖南北,江左右,屡藩宣。
韩公城下,烽火静、米斗三钱。
人愿公归台鼎,我愿公归中隐,九老要齐肩。
岁岁祝公寿,风月伴梅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