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人快骑马,南人快使船。
马蹶太行上,舟覆瞿塘前。
争如山翁煖土炕,不怕高山与风浪。
北人快骑马,南人快使船。
马蹶太行上,舟覆瞿塘前。
争如山翁煖土炕,不怕高山与风浪。
这首诗《行路难》由明代诗人王越所作,通过对北方人骑马和南方人驾船的描述,以及与山翁在暖炕上的对比,巧妙地表达了对不同生活方式的思考与感慨。
首句“北人快骑马”,描绘了北方人骑马的豪迈与速度,体现了北方地区广阔草原和辽阔空间的特点。接着,“南人快使船”则展现了南方水乡的灵动与便捷,反映了江南水网密布、河湖众多的地理特色。
“马蹶太行上,舟覆瞿塘前”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北方骑马穿越太行山脉时可能遭遇的险阻,以及南方船只航行至瞿塘峡口时可能遇到的危险。这两处都是中国著名的自然景观,通过“蹶”(跌倒)和“覆”(翻覆)这两个动词,生动地展现了行路之艰难。
最后,“争如山翁煖土炕,不怕高山与风浪”两句,以山翁在温暖的土炕上安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与前面提到的北方高山和南方风浪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简单、舒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旅途中的困难与挑战的淡然态度。
整体而言,《行路难》通过对比北方与南方的行路方式及其可能遭遇的困难,以及与山翁生活状态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平静、安宁生活的追求。
我行昼锦坊,老桧欺眼碧。
樛枝巧相扶,众星拱月璧。
人力固有待,面势本天则。
爱益雨露深,风霜莫能贼。
维黄扬州公,好此如好德。
千金买归家,与德共封植。
秀出攻愧斋,管领无愧色。
立朝大节成,有诗见胸臆。
三世传到君,培养当益力。
不坠先正心,是乃子孙职。
君今西入官,此树留乡国。
看君德日进,此树日滋息。
他日成名归,相对两奇特。
孟春朔日雷声发,雷后兼旬雨不歇。
仲春之朔近春分,一夜风雪四山白。
丰歉气候看春头,乃今变异连两月。
阴阳磅礴天地閒,自有常程更闭泄。
今此胡为颠倒行,阖阖万物失其节。
欲一出门泥泞深,巡檐问天天默默。
老农忽从何处来,谓见岁时记中说。
鸡旦之雷虽非时,犹曰其占多黍稷。
今朝有雪却非宜,米价当踊民食缺。
吉者未几凶者继,所喜转为忧惙惙。
向来好事多不应,才说乖證不可活。
黯然相对尚何言,但愿所应在雷不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