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关何为视荒荒,鹓鹭不汝为津梁。
刚风一上九万里,我岂无因来帝旁。
君看玉皇香案上,臣有抹月批云章。
春秋自与易表里,九师三传俱亡羊。
人言夫子身九尺,我谓椽笔聊相当。
斯文岂不妙一世,如御琴瑟思更张。
大夫人今八十六,百拜上赐千秋觞。
朱幡皂盖映华发,鼓舞万籁为笙簧。
如闻民病思药石,可忍岁饥无稻粱。
行行不待勤报政,会有诏书来未央。
九关何为视荒荒,鹓鹭不汝为津梁。
刚风一上九万里,我岂无因来帝旁。
君看玉皇香案上,臣有抹月批云章。
春秋自与易表里,九师三传俱亡羊。
人言夫子身九尺,我谓椽笔聊相当。
斯文岂不妙一世,如御琴瑟思更张。
大夫人今八十六,百拜上赐千秋觞。
朱幡皂盖映华发,鼓舞万籁为笙簧。
如闻民病思药石,可忍岁饥无稻粱。
行行不待勤报政,会有诏书来未央。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宝昙为送别楼尚书而作,表达了对尚书的敬仰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首句“九关何为视荒荒”以问句开篇,寓意尚书地位虽高,但仍需关注民生疾苦,不被权势所蒙蔽。接着,“刚风一上九万里”象征尚书的志向高远,有决心飞升至朝廷高位,为百姓谋福利。
诗人以“玉皇香案上”比喻尚书在朝廷的重要位置,暗示其才华横溢,能起草重要文书。“春秋自与易表里”则强调尚书深谙治国之道,但又感叹“九师三传俱亡羊”,暗指人才流失的问题。接下来,诗人将尚书比作孔子,称赞其学问深厚,同时希望他能改革时弊,提升文化教育。
诗中提到尚书年事已高,但仍然积极上进,得到诗人的深深敬意。“朱幡皂盖映华发”描绘了尚书仪态庄重,满头白发下仍显威严。“鼓舞万籁为笙簧”则形容其德行影响深远,如同音乐般和谐。最后,诗人期盼尚书能关心民生疾苦,解决粮食问题,并表示自己期待着皇帝的诏书,预示着尚书将有更大的作为。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既赞美了尚书的才情和品德,也寄寓了对社会公正和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怀。
嗟春来何迟。恰芳尘散曲,烟渚流澌。
此际飘零,词客倦游何依。悲揽蕙,愁搴蓠。
似左徒行吟江涯。
恁锦瑟华年,青山故国,回首梦都迷。
登临地,芳菲时。几红牙按折,白袷寻诗。
底事尊前双泪,者回难持。埋香恨、今谁知。
剩短碑、凄凉题辞。更不绾春愁,垂杨过篱三两枝。
丛兰如病欹新箭,更比秋人消瘦。
絮梦蛩凉,坠愁蛾倦,昨夜雨僝云僽。单寒渐逗。
好寄语天涯,素心相守。
蜡泪乾时,相思付与暗中彀。檐风吹送断溜。
奈啼信如潮,枕痕非旧。
小簟才辞,轻衾欲暖,又是去年时候。酸辛咽透。
只老我离骚,初心终负。月到中秋,听邻家泥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