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萧萧峡气寒,渔舟多在洑流安。
酒醒向月吹芦笛,惊起鸬鹚过别滩。
枫叶萧萧峡气寒,渔舟多在洑流安。
酒醒向月吹芦笛,惊起鸬鹚过别滩。
这首诗描绘了峡中独特的自然风光与生活场景,充满了浓厚的田园诗意和生动的生活气息。
首句“枫叶萧萧峡气寒”,以枫叶的萧瑟和峡中寒冷的氛围,营造出一种深秋时节特有的凄清意境。枫叶的凋零与峡气的寒冷相映成趣,不仅渲染了季节的变换,也暗示了环境的险峻与幽静。
次句“渔舟多在洑流安”,则将视角转向了峡中的渔民生活。在湍急的水流中,渔舟能够找到相对安全的洑流停泊,既体现了渔民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适应能力,也展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智慧。
第三句“酒醒向月吹芦笛”,描绘了一幅月下饮酒、吹奏芦笛的画面。酒后的诗人,面对皎洁的月光,吹响芦笛,似乎在与自然对话,表达着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一细节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层次,也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最后一句“惊起鸬鹚过别滩”,通过鸬鹚被笛声惊扰后飞过别滩的情景,巧妙地将人与自然、现实与想象交织在一起。鸬鹚的惊飞不仅为画面增添了动态美,也寓意着诗人情感的释放与心灵的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峡中自然景观和人物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明末文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笙歌无处不繁华,春在莺莺燕燕家。
谁看少年骑马过,娇红微露隔帘花。
濑水何泱泱,携篚向水旁。
低头事漂洗,不惜湿罗裳。
晨出未暮归,老母在高堂。
三十不愿适,焉知绣鸳鸯。
道逢困丈夫,行乞良可伤。
一饭妇女仁,况有残壶浆。
终焉感礼义,出词何慨慷。
贞洁恐无知,清流见肝肠。
悲哉伍子胥,百金何足偿。
惟有鸱夷心,可与增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