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地烧畬旋旋开,豆花麻荚更菘栽。
荒山半寸无遗土,田父何曾一饱来。
斫地烧畬旋旋开,豆花麻荚更菘栽。
荒山半寸无遗土,田父何曾一饱来。
这是一首描绘农村春日劳作景象的诗,通过对田间细节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斫地烧畬旋旋开"表明农事已开始,土地被翻耕,准备播种。"豆花麻荚更菘栽"则描绘春天作物的生长景象,其中“豆花”指的是豆类植物开花,“麻荚”是指向日葵或其他种子可食用的花卉,而“菘栽”可能是指种植菠菜等蔬菜。这些细节充分体现了农事的繁忙和生机勃勃。
然而,紧接着的是"荒山半寸无遗土"一句,这里所说的“荒山”可能并非真正荒凉,而是由于开垦严重导致山地被剥夺其自然覆盖,从而显得荒凉。"半寸无遗土"意味着几乎每一块土地都被利用起来,没有任何空间被浪费,这也反映了当时人口压力和对土地资源需求的紧迫。
最后,"田父何曾一饱来"则是诗人对于农民生活困境的感慨。这里的“田父”指的是耕种之人,即农民。“何曾一饱来”表达了农民长久以来都未能吃到一个饱腹饭的艰辛状况,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的贫困和农民生活的窘迫。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田间劳作景象,更深刻地揭示了农业社会中土地资源的紧张和农民群体的艰难生存状态,体现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出自蓟北门,遥望瀚海隅。
黄沙落寒雁,衰草号雄狐。
河水血成冰,土冢碑当涂。
乃知古战场,本是贤王都。
武皇昔按剑,一怒万骨枯。
半夜下兵帖,六郡皆欢呼。
将军各上马,百道追匈奴。
羊马满大野,万帐收穹庐。
英英长平侯,六骡走单于。
至今青史上,犹壮武刚车。
东望大瀛海,影落扶桑弓。
三洲直如矢,正射三山中。
三山负晓日,晓日波浪红。
仙人不骑鹤,所适多御风。
秦君家三洲,长与仙人通。
即之不可见,忽尔能相面。
翩翩头上巾,举举尘中扇。
高谈清溽暑,知子不贫贱。
闲居寡良俦,有酒不自荐。
此日亦足醉,况得邦之彦。
小醉须解酲,大醉不用醒。
平生慎许可,只有一刘伶。
太湖三万顷,七十二峰青。
颇贻山水秀,闭门修酒经。
白云生砚石,疏雨洒窗棂。
子上三洲去,手杯犹未停。